探讨切入理由切入,层层剥笋,化繁为简大专

更新时间:2024-02-15 点赞:7061 浏览:2268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苏教版必修三的读本上有一篇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笔者认为学生也很快要十八周岁了,就推荐他们去读这篇文章,提前感受一下成年的心理。只是没想到这一举动反而给学生带来了困扰。学生读完后,不停来向我诉苦——读不懂,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基于学生在阅读理解时的苦恼,我就决定引导学生一起来解读这篇文章。在上课前,笔者把文本中呈现的难点梳理了一下。

一、文本难点

(一)小说情节不合情理

记得余华自己曾说:“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十八岁出门远行》正是很好地印证了他的观点。
这篇小说最早发表于《北京文学》1987年第1期,是余华的成名作。其情节极其荒诞,人物行事的原则显然违反常识,不合情理。
小说自始至终充满了种种不确定的、令人难以捉摸的情境。如果要用常规的小说三要素来解读这个文本似乎会比较吃力。小说开头的一段描写,表现迷蒙离奇、漂浮不定的感觉,令人宛若是在梦境中。而随着情节的发展,梦的成分就进一步增强:汽车突然的出现,后来又突然的抛锚;老乡涌上来抢苹果,“我”为保护苹果被打得满脸是血,而司机不仅对发生的一切视若不见,还对着“我”快意地大笑不止。整个过程犹如发生在梦境里一般,充满了怪诞和不可思议。另外,在“我”离家远行的过程中,“旅店”是必须拥有的实体,但是文章却让“旅店”长久地处在“不定处”,找而未得。小说在结尾处,仍旧没有让真正的“实体旅店”出现。

(二)主题带有不明确性

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这篇小说的主题争议也颇多。有研究者这样解读:通过叙述涉世不深的少年“我”第一次出门远行的离奇遭遇,作者表达了对世界的看法:陌生、荒诞、无法理解和把握,从而流露一种人生漂泊的悲观情绪。更流行的观点是: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十八岁男孩初次出门远行的经历,反映了孩子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矛盾冲突,以及涉世未深的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困惑、恐惧。这主要是抓住“十八岁”这个特殊的年龄分界线来解读小说的。
难以捉摸的情境和主题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阅读理解的困难。该怎么切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呢?设想了几种方案,都觉得不可行,最后决定采用问题切入法,层层剥笋,从而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下面就当时的教学过程简述一下。

二、教学过程简述

在导入后,简单介绍了余华的相关情况。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分别是“走进十八岁的旅程”和“感悟十八岁的旅程”。前一个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梳理情节,凸显文本难点,加以研读;后一个环节意在引导学生体悟在经历这次“旅程”之后“我”的成长和蜕变,探究主旨。
两个教学环节的展开主要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切入。

(一)“走进十八岁的旅程”

这个环节包含三个步骤:

一、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切入,剥去不合理的情节,试图理出来龙去脉。

问题

1.“我”为什么要出门远行?

问题

2.“我”要去哪里?

问题

3. 刚出门时“我”的心情和感受怎样?

问题

4. 出门远行后,“我”经历了哪些事情?(请概括)

二、讨论不合理情节的作用。

1.“我”经历的事情中哪些是不合情理的?

2.讨论:这些不合情理的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提示:可以从对情节的发展和对主题的揭示角度思考)
在学生交流后概括为以下两点:
1.司机态度的突然转变,预示着后面将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而“我” 不知目的地的旅行,总有些让人担心,这为下文的情节的突变作了铺垫。
2.不合情理的描写给读者呈现的是一种强烈的冲突:“我”与抢劫者、司机的冲突,这是“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司机与其他人一起形成了“我”不能理解、给予“我”狠狠打击的“现实世界图景”,从而揭示主题。

三、因势利导,简介“先锋小说”。

在介绍作者的相关情况时,笔者有意没有提到“先锋小说”的知识内容。
在前面两个步骤的基础上再来引出“先锋小说”的概念和相关情况是比较自然的。如果在“了解作者”的环节就抛出这个概念则是突兀的,因为很少有学生接触过此类作品。
“先锋小说”是反叛“现实主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实主义文学在形式上追求一种“似真性” 效果,犹如绘画中的素描,他要求和日常生活经验相一致的阅读效果。而“先锋小说”却恰恰是使阅读效果和日常经验相脱离。在故事的结构上要打破正常的逻辑关系,在语言上则利用更多的文学修辞增强隐喻功能。
此处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对余华及先锋小说的特点有一个初步了解,为理解小说主旨做好铺垫;另一方面意在为学生以后的阅读做铺垫,让他们在阅读“先锋小说”时有一个基本的心理准备。

(二)感悟“十八岁的旅程”

源于:论文 格式www.618jyw.com
这个环节包含四个步骤:

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感悟在经历这次“旅程”之后“我”的成长和蜕变。

1.提出问题:

和刚出门时的“我”比较,此时的“我”是一个怎样的“我”?

2.学生交流、总结:

经历了现实社会残酷的我;
体会到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我;
能够在是与非面前做出正确选择并坚持下去的我;
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精神力量的我。

二、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形容这种变化并体会这种变化的意义。

学生的回答大部分能归结到“成长”这个概念上来。

三、用问题激发学生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小说中的“我”,被突如其来的残酷现实冲击得遍体鳞伤,你会怎样做?
总结学生的想法如下:
第一条出路:放弃远行回家;
第二条出路:从此改变对现实的态度;
第三条出路: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
……

四、教师寄语

人生是复杂而曲折的,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遭遇到种种的艰难和挫折。但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灰心丧气,而应在心里保存一分希望和勇气,明白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这也是成长中的收获。源于:本科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