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三十六计”强化英语课文记忆

更新时间:2024-03-25 点赞:28866 浏览:13214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三十六计》不仅是一部单讲兵法和谋略的著作,同时也是一部现实生活的百科全书。只要我们深悟其内涵,也能将其用于英语学习之中。
关键词:三十六计;英语课文;记忆
“三十六计”之所以能够传世,影响深远,其理由在于它不单单讲兵法和谋略,更主要的是它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其用途之广博可达于社会,人生以及商界各领域,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本人自幼就喜读《三十六计》,对书中的计策与谋略有所熟知。在此,我不妨“移花接木”,借使二计,将其大胆运用于中学英语课文的强化记忆中,以达到提升英语学习水平之目的,望广大读者能针对此法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倡议,不吝赐教。
要想学好英语,强化知识记忆,重要的策略是背诵课文。而在多数学生中,普遍上都是用机械性重复的策略来记忆,无奈用这种策略“疗效”甚微,不是以失败而告终,就是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面对这些情况,他们曾迷惘,他们呼唤有一阵清风,拂去他们心灵的尘埃;渴望有一把学习英语的利剑,斩去他们记忆之路的障碍。但是,光是“呼唤”与“渴望”也无济于事,重要的是真正的到实践中去探讨、去寻求。为此,本人便钻进大量的记忆法书堆里,千方百计地去寻找一种能使学起英语课文来得心应手、以容自如、事半功倍的学习策略。最终,本人在研读大量的记忆资料的前提下,将《孙子兵法》中的二计“隔岸观火”与“偷梁换柱”与英语记忆结合起来,编制成此法,具体论述为:

一、隔岸观火法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必毙。顺义动豫,豫顺以动。”用此法融于学习中,即是把自己作为局外人,完全独立于文中各人物之外,自身则置于发号施令,可引导各角色行动的地位上,该法可形象地称为“导演法”。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暂且不具备用英文思维的情况下,先将文字译成中文,以便于准确记忆。准备工作就绪后,运用“心象”像放电影一样在大脑里浮现出具体场景、人物,若场景浮现较模糊,可用简笔画绘出简单的示意图帮助记忆,然后开始进行“导演”工作。
构想自己要拍摄一组镜头,即:将课文分割成一系列各自相对独立的小段落、意群。用“心象”浮现自己身为导演时的指点江山、以容若定的形象,然后摄制各分镜头,注意要让画画活动起来,与真正的外景拍摄一样。这样,作为主导地位的导演,对各分部便能轻松地掌握住。
记得以前在上初中时,学过一篇叫“The moving blackboard”的课文,现在就以它为例:
该文可分为六个镜头。首先是推出时间、背景及角色出场,这便是时间。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ago there was a great French scientist with the name Ampere”. 然后拍摄大场景,将拍摄地点及当地特点清晰地浮现。抓住该意群(到nothing to him 为此)的中心意思,即安培在喧闹的大街上潜心思维。镜头转移,提出不足:主角安培行为如何,在干什么呢?这便将接下来的没有计算纸的安培展现于“观众”的眼前。
注意浮现他没有纸时的焦虑、忧烦,更夸张一点,他大吵大闹,急得转得像个陀螺。导演在提出不足后要解决不足,那将“我”更清晰地浮现,想象自己指挥主角行为变化时大声呵斥、指手画脚的模样。就这样一个镜头:“我”将道具“黑板”递给了主角,主角安培因跟不上“黑板”,不得不停下来时的困惑之态应由导演“我”像用特写镜头,极力渲染夸张出来。此一过,镜头揭示谜底,道出悬念所在:原来这是“马车”。
以上六个镜头,均由“我”来导演,处于旁观者不介入的参与,它的好处还在于使各方面具有清晰的连贯性,因为是“我”在导演故事片。
运用该法需要注意的是:文章应是第三人称“he”。那么,第一人称“I”的文章该怎样记忆呢?不可能说也用“隔岸观火”来“自导自演”,这便是:

二、偷梁换柱法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其轮也。”所谓“偷梁换柱”法,就是把自己替换成文中立体的、活动的各种角色,而且是“剧中”所有的角色,用影视界的话,便是使自己成为“性格演员”,能扮演任何一个角色,而且“偷”与“换”清晰逼真。这种“偷换法”形象地称为“角色法”。
大家知道,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一般来说是最难忘的,那么把自己当作角色便有了“去经历”的手段——文中的角色就是自己。由于一篇文章出现的人物往往不只是一个,这便要求,我们一定要记住每一个演员各自的台词。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先将各角色单独地顺理清楚,以便循着清晰的思路便于记忆顺序,就像演员在开拍前各自忙于的是自己的台词,而不是首先配合一样。然后进行角色分配。由于是“我”一个人饰演剧本中所有的角色,所以要锻炼在“配合”中需运用的“跳跃”角色法,并且使各个角色分割清晰,互不瓜葛,在角色的单独记忆中,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一定要身临其境,牢记并体现出“我”就是该角色。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第一册的课文“At a tailors shop” 中的几段为例。
在“Couldyouwaitafewdaysforthemoney? I hen’tanyallchangeonme” 中强化体现出“我”的害羞与难为情,然后越过下一个段落(因为这是另一个角色的台词),再进行思维。
“I was hurt and said”这一段集中体现了“我”作为主人公时的心情、感受,浮现出“我”怎样表演这节内容,以达到艺术效果,将这位流浪汉的台词都挑出来后,我们便可发现他的思想感情变化的曲线是:害羞→ 受害者→ 道歉。以他的变化的经验,我们应该注意抓住的要点——即表演的重点是什么。
然后再看小伙子的行为变化。因为“我”以流浪汉变成了小店员,就必须将刚才演出的所有杰出一并抹去,了无痕迹,他有“coldly”到“ why do you think?”的质问,再到他“received in with the ile”为止的矜持轻蔑,在表演中认真准确,展现其内心惊愕变态,则应强烈突出变演:“hestood there dumbfounded.” 倘若我们把各角色演得精彩了,那文章记忆也就随之深刻了。
总之,外语是对外交流的工具,我们只有强化了英语课文的记忆,掌握了一系列的基本词法、句法,才能获得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达到得体的交际目的,以推动英语成绩的提升。由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大胆地运用每一种行之有效而又生动有趣的策略来协调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走出英语学习的阴影,消除“惧怕”与“迷惘”心理,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正明.《古代“三十六计”与现代生活、学习的联系》,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2.胡思.《奇特?心象?联想记忆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

3.胡春洞主编.《英语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