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教学,培养革新精神

更新时间:2024-02-12 点赞:30636 浏览:14275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论文摘要我国教育时常被认为培养的学生缺乏革新精神,以至于诺贝尔奖至今未垂青中国大陆。就基础教育而言,在专题研讨或平时教学中,对学生革新精神的培养缺乏应有关注和探讨,由此学生革新能力不强也就不足为奇了。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理应成为培养革新人才的摇篮。本论文意在探讨如何立足课堂教学,积极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革新,在进展中追求革新,真正培养出具有革新精神的学生。

一、营造宽松的革新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即时心理活动的外在体现,是由师生的情绪、情感、教与学的态度、教师的威信、学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宽松的教学氛围包含两方面的作用:其一,师与生联系的“宽”,实质是营造、平等、和谐、合作、相互尊重的师生联系;其二,教与学时间分配的“松”。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历程的逻辑” ,由此,在教学时间分配上,教的要“紧”,而学的须“松”。 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对于教学时间的分配应当有一些留白,要尽可能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空间、时间,使他们获得较充分的探究自由、深思自由、思辨自由,以内省中收获知识的建构,在思辨中碰撞出革新的火花。只有营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培养学生革新精神的前提。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我课前先给学生讲了一段“曹冲称象”的故事,渗透利用转化解决不足的思想,然后让学生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策略: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底乘邻边(受长方形面积的影响),仅有几位学生认为是底乘高。我便趁机把这两种观点划分为红、蓝双方,再放手让学生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等策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红、蓝双方观点互相碰撞,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一位学生主动发言说,底乘邻边的策略是错误的,因为平行四边形具有容易变形的特性,如果把平行四边形压扁或拉高,底乘邻边的积不变,但实际面积却会变小或变大。听完他的发言,其他同学都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
宽松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除去羁绊学生革新的枷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调控好教学活动,把课堂搭建成释放革新潜能的舞台。

二、关注学生的革新历程

数学知识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以生活、生产的实践中形成的,另一方面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推导、演化而成的。教师要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按知识的形成历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探讨和发现”新知识,这是教学数学知识最根本的策略,也是培养学生革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搭建平台让学生在猜测、想象、操作、验证、交流、辨析等学习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历程,完成新知的建构,感受探讨未知、解决不足的乐趣。
如教学《三角形三边的联系》时,我首先让学生猜测三根分别长8厘米、3厘米和4厘米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激发学生的求知;然后让学生摆一摆:8厘米、3厘米和a厘米(a取大于3小于13的整厘米数)小棒在什么条件下能围成三角形,并将结果填入下表中;接下来,让学生议一议: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规律:“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让学生辨一辨:去掉“任意”两个字行不行?你能发现最快的检验策略吗?辨析中,“如果最短的两边之和大于最长边,那么这三条边就能围成三角形” 推论的获得对学生来说也就水到渠成。
按知识的形成历程来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历程成为主动的建构历程,成为对知识的再加工、再发现的探讨历程。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历程中,时时都能领略到知识的革新,常常都可以体验到知识的革新,以而培养了学生的革新精神。

三、训练学生的革新技能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革新精神并非要求学生发明创造出多少新的事物,而在于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革新观念和革新态度,塑造他们的创造才能。而要将革新精神物化为革新能力,离不开革新技能的发挥,因为革新思维的历程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活动历程,适当的革新技能训练能提升学生的“再创造”水平。由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和大胆想象,努力提出有价值的不足或假设,启发学生通过改组、转化、迁移等策略或手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讨解决不足、证明猜想的新思路、新策略。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动手操作、自主探讨、合作交流和数学思想策略的指导,进一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革新能力的提升。
如在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6页)时,课前我布置了导学提纲:(1)仔细观察,放大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课堂上我根据导学提纲的不足请学生说说自己自学后的发现:生A:我发现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生B:我测量过了,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斜边也放大到原来的2倍;生C:我发现放大2倍后它们的角度不变;生D:我数过方格了,虽然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可面积却放大到原来的4倍……学生探讨精神令人振奋。我倡议同学们发现的知识点整理成下表(部分),看看是否有新的发现。
正方形按2∶1放大前后比较表
通过对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知识点的整理,学生很快发现: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按2∶1放大后,这个图形的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面积放大到原来的4倍,角度不变。在此基础上,一位学生马上提出一个假设:如果一个图形按n∶1放大后,这个图形的各边长是否也放大到原来的n倍,面积也放大到原来的n的平方倍,而角度仍然不变?……课堂上学生展现出的动手操作、自主探讨和合作交流以及数学建模的思想等学习方式,体现了学生主动“发现”知识、掌握规律、建构数学知识系统的历程,展现了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历程,的确令人惊叹。
“立足课堂教学,培养革新精神”是一种呼唤,更是一种责任。虽然限于年龄特点,小学生不可能有很强的革新能力,但如果每一节课教师都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革新精神,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革新潜能,我们的教育一定能培养出“能深思会创造的人”(陶行知语)。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