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教学优化语文教学,培养革新人才学年

更新时间:2024-01-18 点赞:9573 浏览:3476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创新教育突出“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融合创造学、心理学、人才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禀赋、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为基本价值取向,是一种新型的素质教育模式。语文学科作为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基础学科,是人类心灵的创造、智慧的结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是进行创新教育的绝好素材,也是整个创新教育的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创新教育 优化教学
从目前的具体实践情况来看,创新教育仍存在着重思维训练,轻人格培养的倾向。因此,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教育目的,语文教学应注意二者兼顾,不可顾此失彼。

一、更新教育理念,重塑创新人格

语文教学的目标有三:直接目标——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间接目标——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培养创新精神与人文情感。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实际定位于工具性层面,强调的是知识本位,片面追求认知的发展,忽视了潜在目标——“人文性”,尤其是创新人格的培养。通常情况是,教师在台上作自我陶醉的演讲,学生在台下消极取代了融会贯通,使得学生在良好教育情境下必然激活的创新和表现冲动被压抑甚至抹煞。要实现人才由“识记型”、“智慧型”到“创新型”、“实用型”:这一大跨越,语文教学必须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彻底冲击,将“知识化”的东西转化为“人格化”的东西,实现从“知识本位”到“创新人格”质的超越。
1.鼓励质疑问难,培养探索精神。一切学问从质疑开始。质疑即对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刨根究底,不懂就问;也指对素有定评的东西不迷信,不盲从,大胆责问,提出异议。质疑是探索的开始,是创造的发端,是创新人格的基本特征。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数学的实际生活中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有效的“生活味道”感受语文的“抽象之美”,享受学习的“成功乐趣”。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索欲、求知欲、进取心、自信力等创造和创新品质,进而形成目标高远、不畏险阻、勇于开拓,锲而不舍的创新人格。
创造学认为情感蕴含着巨大的心理能量,对创造力的激发有着重大影响,受此启发,笔者在质疑教学中融入兴趣性原则,尝试“课堂情境活动要建立健全课堂活动组织、程序、节奏、练习、讨论和反馈”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发端,使学生在审美的愉悦、情感的陶醉中、探索解疑的乐趣,进摘自:毕业论文目录www.618jyw.com
而实现“学习兴趣的外部激发---探索热情的内在驱动---创新人格的转化生成”跨越。如教《荷塘月色》时,首先,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在音乐与画面的双重烘染下,以示范性美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沉浸在美的境界中,受到美的洗礼,内心激荡起轻松美妙的情感。这里音乐与画面的精心选择相当重要,否则弄巧成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接着,引导学生联想并背诵记忆中有关荷花的精彩美文片断,学生新旧知识得到有效的触发联通,思维的活力被激发,变得轻松自然、富有张力。此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沉潜于美文的同时,探寻:作品是如何营造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的?月下荷塘为何有几缕挥之不去的忧愁?是什么使得作者“心里颇不宁静”?月下独白给了我们怎样的破译作者情感的?课堂上既有智慧的碰撞,又有情感的激荡,情趣与理趣互相交融,给人以轻松愉悦的心理感受。
教学中,当学生产生质疑时,教师应有积极的反馈回应,尤其是对那些有价值、有创意的质疑作恰到好处的评议,呵护质疑的热情。
2.强化主体意识,激发创造性学习。创新教育强调:教学的艺术在于“导”。教学作为一种鼓励、唤醒与鼓舞的艺术,应让学生发生兴趣、发现问题、发掘潜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1)重视创造学习。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有独立人格与意识,有创新能力的活生生的个体,进而从原先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以主动地接受学习为基础,以发现学习为桥梁,以创造学习为目标的最佳学习状态。人的一生是终身学的过程,我们要给学生的,是一种受用终身的能力而非应付一时的技巧。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学习的能力,即获取信息,尤其是加工、再生信息及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能力。以经济新闻教学为例,我们尝试运用创造学习的原理进行经济新闻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第一步,发现新闻。布置学生从近期报刊、杂志、互联网、电视上搜集最令自己经久难忘的好新闻。第二步,评选新闻。同学们分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评选十佳新闻。第三步,评说新闻。每组派代表上台评价新闻,其他同学发表建议。老师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新闻亮点、新闻视角、新闻敏感话题,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爱好。第四步,采写新闻。要求学生深入校园生活,采访写作。第五步,展示佳作。将好作品展示在文化橱窗里,供大家品评。这种教学,调整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始终以创新主体的身份参与活动全程,教学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二是有效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创新的内外联动、有机整合;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发现了自己、认识自己,重塑了创新的勇气与自信心。
(2)优化教学情境。创造学重视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认为良好的教育情境可以成为创造力的催化剂。教师应讲求教学情境的优化,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畅所欲言、鱼跃鸟飞的海洋和天空。辩论课、讨论课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式,在讲到《表达与写作》任务八:提高三种文体的写作水平------拟写说明文,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拟写说明文,如何说得准确,说得有序,说得生动?选一个话题“万紫千红的花”进行讨论,让同学们把要说明白的事物说得更精彩,更能吸引读者。
(3)强调知行并举。创新教育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强调“大语文观”,将课堂动态教学与课外创新实践作合而不同的两个系统,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开放、相互兼容,前者为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重要拓展、延伸。技工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技能开发型的教育,更应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关心社会改革,关注科技进步,开拓眼界,将社会实践看作未来职业生涯的预言,学会调查研究、整合信息、撰写文章评论。老师可就社会热点问题,结合专业特点,设计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专题,放手让学生去搜集、整理资料,写作小论文,并在课堂上发表他们中创造,在创造中开拓,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了新旧知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体系间的有效触发、融通、整合,变传统的“一课一得”为“一课多得”、“课课联通”。

二、优化教学设计,发展创新思维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万能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语文教学应在丰富学生生活与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直接想象与创造想象等,其中尤为发散思维与想象力最为活跃。
1.激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广阔性的特点,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方法之一。它是指从事物的某一中心或定点出发,多路扩展,四面发射,展开联想,提出多种设想方案。多样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例如,在《演讲与口才》辩论演讲这一节内容时,《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的辩论中:反方借用诗词,发散思维,这是一枝玫瑰花,但是在大家的心目中是不是有不同的美的感受?伤心的人会说,感时花溅泪;高兴的人会说,花儿对我笑;欣喜的人会说,人面桃花相映红;有人说花很无情,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辩论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不仅语言简洁,而且意境隽永,给人美感。
2.发展想象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训练想象的丰富程度、创造性程度、灵感可诱发程度、逻辑严密程度。如果能创设开放情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例如,在《商业广告》的新课结束时,针对教材上有关商业广告的写作要求有艺术性,因而要求广告创作过程能调动多种艺术手段。每一个广告创作者…可以创设如下的开放情境:一则宣传立邦漆摘自:毕业论文选题www.618jyw.com
的电视广告画面:几个活泼可爱的幼儿一字排开,光光的身子,背对着观众,每个小屁蛋儿上分别涂着不同颜色,十分鲜亮可人。同学们看了都会忍俊不禁,在欢声笑语中留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与讨论。这通俗而不浅薄的广告,既宣传了产品,又给人带来乐趣。
总之,“创设学习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使学生在乐学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取得教与学的最优效果。
参考文献
赵春青经济应用文写作,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蒋红梅演讲与口才实训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苏琳实用语文(表达与写作),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