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因材施教是个性化教育核心

更新时间:2024-04-15 点赞:3618 浏览:886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因材施教即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正视学生个性的差别,发掘个人感知的潜能,培养多元化的审美情趣,明确艺术再现与主观情感的作用,激发个性化艺术表达方式。
【关键词】正视差别 发掘潜能 培养审美 激发体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假如你的学生离开你时是灰色的,无个性的,对于教师来说,恐怕没有比这种结局更令人痛心了。在高校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中仍有着这种令人痛心的现象,即注重共性教育,忽略个性差别,人为制造出“差生”;基础训练与创作严重脱节,作品千人一面;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思维方式代替了学生独特的想法,评价标准单一化。针对以上弊端,我在教学实践中以个性化教育为“纲”,以因材施教、培养革新思维、树立学生自信;以提高教师素质为“目”,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正视学生个体差别,充分尊重学生,以多种器官协调活动为指导思想,发掘个体感知的潜能;培养多元化的审美情趣,艺术再现与主观体现自然结合,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个性化艺术表达方式。
因材施教顺应了当前高校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是更好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策略教学论文。

一、正视个性之间有着的差别

教学的差别性和个别适应性是现代教学的一个显著走势。在美术基础课程学习中,每个学生不可避开有着着生理和心理、观念和表达的差别。在美术基础课程学习中正视个性之间有着的差别,才能建构起个别适应性的教育方式,是因材施教教育的基点。

二、发掘个人感知的潜能

(一)建立感知与认识相结合的观念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指出:“知觉活动在感觉水平上,也能取得理性思维领域中称为‘理解’的东西。”基础课程学习的初期,“看到什么画什么”的学生占了很大比例,他们认为写生就是依赖感觉。所以,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过程中手、眼、脑的联系,即:认识决定着“眼”的感知和“手”的操作,感知和操作又反过来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脑”的认识的进展。建立感知与认识相结合的观念,为感知潜能的发挥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感知的心灵感受是个人潜能的体现

学生在进行针对性的写生时,发现对象与平时所看到的同样物体有显著的差别。学生了解了个性的潜能,为个性化的“教”与“学”寻求到结合途径。

三、培养个性化多元化的审美情趣

(一)以共性审美向个性审美的转变

共性化的审美标准势必造成学生作品的单一性。因此,教师不仅让学生建立对艺术规律的共性审美,还要开发他们的个性审美潜力。完成以共性审美向个性审美的转变,才开辟出因材施教的平台。

(二)倡导个性审美的独立性

美术教育的审美功能是使学生不仅能学会欣赏艺术,而且能做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审美判断,审美的独立性正是审美创造性的心理基础和动力。因此,倡导个性审美的独立性是因材施教的重要课题。

(三)拓展多元化的审美情趣

学生初涉美术学习,他们的审美观念比较单一。教师要拓展学生对不同体现风格流派、体现形式产生的审美倾向、审美价值、人文思想的审美能力。在多元化审美情趣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逐步建立适合自己的审美倾向。学生审美情趣的多元化,为因材施教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

四、激励个性化艺术语言的表达

个性化艺术语言的表达是学生感知和审美的集中体现,是因材施教具体的实施重点。
(一)在充分尊重美术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转变初中数学教学论文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构图上,允许“焦点”和“散点”的交融,夸张和调整物体之间的位置和比例,主动地选择取舍;在素描训练中,允许绘画性素描与设计素描、速写与长期素描、结构素描与明暗素描的结合,取长补短;在作画步骤上,允许学生以局部或感兴趣的部分入手;在色彩体现上,淡化条件色规律,允许写生色彩与装饰色彩并存,强调自我的色彩感觉;在作业形式上,打破习作与创作的界限,在习作中探讨各种体现技艺,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语言,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二)针对学生感知和审美情趣的差别,扬长避短

鼓励那些形体和空间感知能力强的学生,一如既往地在写实道路驰骋进展;让形体、色彩的感知进展不平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绘画形式;引导那些形体和空间感知较弱的学生,在形体的平面化方向上孜孜不倦地探讨;让色彩感知差的学生对装饰色彩探讨和不同工具材料的运用上乐此不疲;对细节感知敏锐的学生以局部着手,津津有味地深入描绘出细节的震撼力;对具备放任不羁气质特点的学生,引导他们在奔放、洒脱笔触中宣泄;对具备乖巧秀丽气质特点的学生,允许他们小心谨慎地描画。

(三)针对学生审美心理的差别,不拘一格

对一些艺术观念和体现策略教学论文“不安份”或“非正统”的学生,给予论述和实践上的正确引导;对那些勇于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和真实情感、技艺尚不成熟的学生,在打分上给予倾斜;对学生作业中闪现的个性语言的表达,给予及时的鼓励。
学生在个性艺术语言表达的探讨中,扬长避短,找到了与自己感知和审美情趣特点相“匹配”学习的策略教学论文,找到了展现自我的空间,形成了愉快地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个人化特点和潜能被充分发掘出来,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 朱疆源 译.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华国栋.差别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卢世林“美育本质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育探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