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理由”设计写作

更新时间:2024-01-20 点赞:6349 浏览:2133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当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采取以“理由”引导学生讨论探讨文本的策略教学论文,即以基于文本的理由为抓手、为纽带,通过理由的提出、浅析、探究、解决,达到对课文的整体、深透的理解,以而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鉴赏能力、质疑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面对一篇课文,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理由设计呢?笔者认为可以以以下几个方面来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一、立足于全文主要内容设计

立足于全文主要内容的设计,就是抓住文章主要的内容,根据文章主要的基本的内容设计精当的理由,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理由,达到理解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能力的目的。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主要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情形、喜与悲的两种感情、母亲祖母妻子三位亲人。教学中可以针对这些主要理由做这样的设计:1.本文写了哪些物?哪些情?哪些人?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讨论适时明确:“一间小屋,两种情感,三位亲人”。3.讨论“一间小屋”(修葺前后的情形)。4.讨论“两种感情”(喜、悲)5.讨论“三位亲人”(形象及细节描写)并联系写作。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主要是借历史典故来抒发情感,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设置理由:1.文章写了哪些古人?2.借这些古人,作者分别表达了什么感情?3.借古人的事迹来抒发感情有什么长处?有什么不足?

二、立足于全文重点内容设计

立足于全文重点内容的设计,就是抓住全文重点的内容设计理由,然后着重研讨这些理由,以而把握全文的重点内容,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愚公移山》这篇文章的重点内容是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质疑与反对。钱梦龙老师这样设计理由:1.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故事?(移山)2.移山这件事做起来难吗?以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明(高万仞,方七百里)3.移山难就越能显示人的不同的精神风貌,文中有两个反对者愚公妻子、智叟,大家读读两个人的语言并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两个人都反对,但有无不同?然后钱老师引导学生着重浅析两人说话的内容(“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毛”有轻蔑讽刺的味道/“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只是质疑)、说话的句式(“其如……何”?其”反问语气副词,加强语气,语气强烈/“如……何?”语气显示担忧)、对愚公的态度(“甚矣,汝之不惠”极不尊重/没有不尊重的意思)、对愚公的称呼(汝/君)、对愚公的表情(“笑”讥笑、讽刺/“献疑曰”)。很显著他把课文的重点放在对两个反对者的比较上。这样的安排是合适的,它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培养了学生赏析文章的能力。

三、立足于教学内容的难点来设计

一篇文章,对于中学生来说,往往有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立足于教学内容的难点来设计,就是抓住课文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设计理由,研讨理由,达到教学的目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难点是作品主人公的变化。前四句写的是女子——四句的地点在江南,“所思在远道”说明主人公在家。五、六两句“还顾望远乡,长路漫浩浩”,说明主人公在外地。对此,可这样设计理由: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2.如何理解抒情主人公的不同?(想象远方亲人对自己的思念。)3.联系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以加深理解。

四、立足于课文的线索来设计

记叙描写类散文一般都有线索贯串其中。教学中抓住线索这个文章的纲,宏观把握文章,接着依文章的线索再对文章的局部内容进行深度鉴赏,这不失为教学理由设计的一条途径。杨朔的《荔枝蜜》这篇文章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即“不喜欢蜜蜂——想看蜜蜂——赞美蜜蜂——梦见自己变成蜜蜂”。教学时就可以抓住这条线索,整体把握文章。然后再对局部内容做深入的探讨。在《赤壁赋》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理由:1.本文感情变化的过程是什么?(“乐甚”——“愀然”——“笑”)2.紧扣感情的变化,依次浅析文章内容:“乐甚”——“愀然”——“笑”的理由分别是什么?并顺便浅析字词。

五、立足于标题来设计

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或者是文章主旨的概括,所以人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立足于标题来设计,就是抓住标题的内容,依照标题的指引研讨课文的内容。在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的教学中,抓住标题内容,可作这样的设计:1.“空中楼阁”指什么?(建于山上的小屋)2.作者写了小屋什么?(屋与环境)3.小屋及其环境有什么特点?(独立安静远离尘嚣)4.作者写这样的特点的小屋要表达什么思想?(对安静独立生活的向往)。在《滕王阁序》的教学中,可以扣紧题目问:本文原名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文章哪些文字写“洪府”?哪些文字写“滕王阁”?哪些文字写“饯”?哪些文字写“别”?然后依次探讨每个部分。在《陈情表》的教学中,可以扣紧标题,问:《陈情表》陈述了哪些情?(苦情——孤苦不幸,亲情——祖孙相依,忠情——感激恩遇)由此再展开对每一“情”的浅析。

六、立足于课文关键句、关键词来设计

一篇文章常常有关键词句,在文章中,这些词句往往是理解文章的钥匙。抓住它们,就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结构等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蜀道难》这篇课文,文章多次直接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教学中抓住这一关键句来设计:1.文章先后有几次直接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请找出来。(三处)2.每一处各写出蜀道什么特点?(危高/险恶/战乱)3.每一处又都是怎样写的?4.深入讨论:这首诗仅仅是写蜀道之难吗?(担心国事或个人的政治道路)在《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中,有“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句子。扣紧这个关键句子,问:1.“喜”体现在哪些文字?“悲”体现在哪些文字中?2.为什么“喜”?为什么“悲”?3.作者怎样体现“喜”?怎样体现“悲”?抓住这样的句子,来组织教学内容,就等于抓住了要害,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当然,教学理由设计的角度还有很多;在一篇文章中,设置理由有时也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可以以几个方面入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这首词的重点是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难点是对“了”“又”“月明”等词语和整首词的内容结构的理解。教学中就要立足于这些难点和重点来设计理由:1.对于“春花秋月”,作者为什么希望它“了”?(引发回忆往事,今昔比较,加深痛苦)2.“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了”有厌烦的情绪,触动主人公的痛苦回忆)3.“明月”这一意象有何作用?(古诗中“明月”与思乡有密切联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所以“明月”引发思念家乡的情绪。)4.最后一句的表达效果有哪些?(形象地写出了愁的连绵不绝、无止无尽;设问句式一起一伏,增加了文章情感的变化,吸引读者)

5.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隔句相承)

如何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的“理由”,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最终的标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文素养得到极大的提高。
(潘东明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350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