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结缘《广东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4937 浏览:1763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04年9月,我以内地福建龙岩来到深圳宝安区沙井街道教研室任数学教研员。初到深圳,第一感觉是:语言(白话)不通,举目无亲,倍感孤独!幸好教研室订了不少杂志,喜欢读书的我,以此找到了好去处。在教研室订的众多杂志中,一份《广东教育》综合版让我爱不释手。记得当时阅读到2005年第2期《广东教育》综合版“视点”中一篇该刊记者王蕾写的文章《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回顾与前瞻》,里面有不少数据,让我对广东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文章提到2005年十项重点工作的第一项 “以均衡进展为导向,以农村教育为重点,加快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现在回想当时这项工作,无论是针对广东的实际,还是几年之后全国热议的基础教育均衡进展理由,都极具前瞻性与针对性。《广东教育》综合版每期都开辟“区域教育之窗”栏目,通过阅读让我较快地了解到广东各地的教育情况,也对自己快速地融入广东、融入深圳起到较好的作用,这对于一个初到深圳的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2004年至2006年,正是小学新课程实验推进到如火如荼阶段。对新课程理念及其操作实践,教育工作者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与感悟。《广东教育》综合版陆续刊登过这一方面的文章,如2004年第4期《对课改中教学热点的冷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作者胡高正)、《对课改实施中几个理由的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作者吴江)等。我作为一名教研员,对新课程的认识及其推进中遇到的理由,也有一些自己的独立见解与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于是我把这些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诉诸笔端,写成了一篇近4000字的文章《课改实践中的理性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我首次尝试向《广东教育》综合版投稿,2006年4月下旬寄稿,同年第7、8期(合刊)就刊发了,用稿之快,让我惊叹!这是我来深圳工作后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倍感欣慰!我打开杂志一看,足足两个版面,可是细看全文,编辑改动了18处之多,是我发表的60多篇文章中改动最多的一篇。其中:删除文字6处,更换文字4处,添加文字2处,标点删除与更换5处,格式变动1处,连标题也改成了“对课改攻坚之‘坚’的理性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更为具体了,更为醒目了。在该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如果把探讨目标仅定位在形成论文、评聘职称、评选名师上,这种探讨不仅会走入死胡同,而且还会使探讨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变味”,“上”字是编辑添加的,使文句免于语法理由,表达更为通顺。2011年第9期《广东教育》综合版,在“卷首语丝”栏目第二次刊发了我写的文章《教师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标杆》,本文删除2处,改动1处:“邱学华老师放弃师范学校校长职务,以事尝试教学探讨”改成“邱学华老师放弃师范学校校长职务,专心以事尝试教学探讨”,编辑添加了“专心”两字,表达的意思更为准确、严密。笔者每投寄一篇文章,都会反复校对多遍,以上两篇文章也不例外,但是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编辑先生的每处改动,《广东教育》的编辑功力之深,工作之严谨、认真的态度,让人钦佩,也让自己终生受益。
《广东教育》综合版2011年起开设了“教师·校长工作室”栏目,笔者作为广东省首批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以这个栏目中了解到其他工作室的先进经验与做法,为提高本工作室的效益,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作为工作室的主持人,我近年较多参加广东省教育厅、华南师大和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等单位组织的省内教师培训活动。每当接到活动通知和邀请函,知道活动地点之后,在阅读《广东教育》时,就会较多地关注当地教育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进展情况以及一些典型的经验,为我给该地教师开讲座、上公开课与互动,拉近了距离,增加了底气。
笔者有睡前读书的习惯,床头床尾都是书,杂志、专著都有,每年岁末整理一次。近日在查找2009年以来的《广东教育》综合版时,一本也不缺。《广东教育》,我的良师益友,以入粤工作至今一直陪伴着我。她让我充实,让我提升。我们不仅要阅读她、珍藏她,更要探讨她、借鉴她。让她成为自身生命成长中一部分,成为自己教育教学行为革新的航灯与旗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