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巧用音乐

更新时间:2024-04-18 点赞:4460 浏览:155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感受其艺术体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索,受到感染和启迪”。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与文学作品总是有一定的间隔:老师讲得多讲得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难以真正感受领悟作品;学生自己来鉴赏,又无以下手,学生与作品之间总是隔着一层纱,那么如何揭开这层纱呢?在教学中我发现可以利用音乐来沟通学生与作品,拉近两者的间隔。音乐的感染力,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以而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他们乐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列夫·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音乐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一、以听促悟,加深理解

1.播放背景音乐,渲染课堂氛围。

音乐是人的情思活动的方式,它能沁透人的心胸。假如在课前选用与文章基调相似的音乐,能够营造一定的课堂氛围,或轻松愉快,或庄重肃穆,或哀婉凄苦……学生慢慢地被这种山音乐所营造的氛围所感染,就轻易理解课文情感。比如,在教学《祭十二郎文》时,《二泉映月》那呜咽的二胡声弥漫教室,学生的心绪趋于宁静,由宁静渐趋哀伤。然后老师有感情地诵读全文。有了音乐的感染,学生在听了范读后初步感受到作者悲伤的感情——那种“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的悲哀,那种“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的无穷后悔与深深自责。音乐的感染使学生在情感上有了认同感,亲近感,于是范读后,学生已不由自主地开始自己诵读了。这类背景音乐式引入,只要选取情感基调与文章相协调的音乐即可。

2.引入相类音乐,升华学生感情。

音乐是无字的语言,在适当的时候,它比一般的语言更具有感染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到了一定的程度后,要再提升就比较难了,这时老师一味地品评,企图加深学生理解,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事倍而功半,但若适当引入同一类主题的音乐却能够事半而功倍。如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关于母爱的那部分,在学生自己查找语句揣摩品味,师生探讨交流后,学生感受到了本文中母爱的无私。这时,假如播放满文军的《懂你》:“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感受?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以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这发自肺腑的歌词,强节奏的旋律感动了学生的心,会使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文章中母爱的无私、深沉、无奈又酸楚,也会使他们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天下的母亲。感受到母爱的神圣与伟大,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

3.演唱课文诗词,加深记忆理解。

“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凋其器;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诗与乐是情动于中的产物,两者相辅相成。而我国古诗本来就是可以唱的,因此在教学李煜的《虞美人》、《浪淘沙》,李清照的《一剪梅》时,可以用演唱的方式。课文演唱这种新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记忆背诵诗文的效率,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感情。比如徐小凤演唱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节奏缓慢,这是作者沦为阶下囚后内心伤痛,往事不堪回首啊;而当“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旋律转急,是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再也无法抑制,像江水一样地直泻而出。学生先听后唱细细感受,再加上老师适当点拨,他们学得有趣有味印象深刻。同样现代诗中,也有很多诗被谱了曲,比如读本中的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徐志摩的《欢快的雪花》等。
在教学《长亭送别》时,有的学生用李叔同《送别》的曲调唱《端正好》(碧云天),有的用李商隐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曲调唱《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有的用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的曲调唱《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等等。只有了解了曲词所含的情感,才能找到相适宜的旋律,因此这种歌曲的选择过程,是学生对于课文曲词的再阅读。有利于学生自己乐于去背唱这些个曲词。

二、以听激趣,听写结合

1.课文延伸,由听而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篇课文结束,假如能够用相应的词曲皆美的歌曲加以延伸,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创作的。在教学《孔雀东南飞》之后,我给学生播放了屠洪刚唱的《孔雀东南飞》。学生乐了:流行歌曲中还有唱课文的啊!“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动人的歌词,时而舒缓时而高亢的旋律,再加上屠洪刚饱含深情的演唱,把学生感动了,他们深深地为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而难过,也对封建家长制度的罪恶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我趁机说:“这是词作者由文章《孔雀东南飞》而写的歌词,我想,现在大家心里多少也有点话想说了吧,那么何不把它写下来呢?”于是就让他们围绕着《孔雀东南飞》写读后感,评论,诗歌等,效果很好。

2.由听而诵,诵写相成。

诗歌教学,要注重诵读,这是共鸣。在学生第一次比较集中地接触现代诗歌时,好的诵读示范很重要。教师应尽量找来名家的配乐朗诵,如狄凤荣朗诵的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乔榛朗诵的戴望舒的《雨巷》,丁建华朗诵的舒婷的《致橡树》等。教学时,先听名家朗诵,再由学生朗诵,在反复的听诵中穿插适当的品评。品味诗歌意象,留意诗歌内在节奏,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3.专心倾听,专心抒写。

音乐无形,但在诗人专心灵聆听音乐并用文字描绘音乐后,音乐就是有形的了。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琵琶声的描绘可说是用文字来描绘音乐的经典之作。当时白居易被贬江州,偶遇天涯沦落的琵琶女,他用耳朵更专心灵倾听了琵琶女的琴声,并用文字进行了描摹。“大珠小珠落玉盘”是音乐的圆润动听,“铁骑突出刀鸣”是音乐的激越雄壮。学了《琵琶行》之后,我给学生听了两首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曲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我国的民乐《渔舟唱晚》。不同的音乐强烈刺激了他们的听觉,使他们发挥想象,主动捕捉音乐给他的心理感受,把这种感受与理解用文字表达出来。音乐是无形的,它看不见摸不着;但音乐又是有形的,它可以通过我们的文字而变得可触可感。
把音乐引入语文课堂,以音乐为桥梁,连接学生与文学作品,能使学生更好地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逐渐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同时,通过相应的写作,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了其审美情趣,以而达到了情感体验上的感染升华和道德品格上的净化提升。
(韩筱燕,浙江慈溪市三山高级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