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17 点赞:13833 浏览:5827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授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如何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其良好的品德修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语文教材于此有着得天独厚的上风。由于语文是生命之声,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心选出的,因而亦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利用教材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呢?现结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抓契机,重引导

语文课中品德的教育,不应再是呆板的说教,而应采用多种多样的策略。不必拘泥于一个某一个固定的方式。而应找准机会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的课文在课题中就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我们可以捉住课题中的这些关键字眼进行仔细地锤打。比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六册《可贵的沉默》时,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提问,“你们记得自己的生日吗?你们的爸爸妈妈是否知道和祝贺自己的生日,你们的生日是怎么过的呢?”这既是开课导入,也顺势把课文中的情境转化到现实生活,让他们自然就有自己的话要说,然后话锋一转,“你们记得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孩子自然也是沉默了,再接着浅析课题《可贵的沉默》“可贵”之处,读读课文中的孩子们沉默之后是怎么做的,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在一番热论之后,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孝敬父母的教育。假如我们天天时时的教育学生要孝敬父母,轻易使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失去了新鲜感与神秘感,教育的效果也就差了很多。所以说,捉住机会,适时点拨进行思想教育,对于语文课来说是很适用的。

二、设情境,重熏陶

爱国主义能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是激发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强大动力。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决不是唯一的一种形式。优美的记叙、抒怀、游记散文与诗歌体裁的文学作品,这样的文章最能激起人们对祖国山水的热爱。所以我及时的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来陶冶性情。比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六册《一面五星红旗》时,先设置了一个情景:假如你在某一个特殊环境里,你非常饥饿,此时恰好你没有了其他钱物,只有一个你最为珍惜的物品,你会不会用它去换取食品吃呢?同学们的回答真是五花八门,有的换,有的宁肯饿死也不换,也有的想方想法弄吃的……然后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而不幸晕倒,以而受到店老板的尊重的事例,来说明一个人假如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自然也能受到他人的尊重。春雨润物细无声,学生自然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点带面,善诱导

诱导,这是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武器,更是教师应经常采取的教育策略。语文课堂上的教育更离不开这一形式。这种策略,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时间限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课文的讲解中应随时穿插,灵活运用。中国自古便有文明古都、礼节之邦的美誉。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哪个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呢?这些传统美德决不能丢。作为教育工作者,决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育。现在的小学生,他们花钱如流水,不懂得珍惜。在教学中借助成语故事《闻鸡起舞》中的祖荻勤学苦练杀敌报国,由这一点,让学生联想到很多相类似的情形,带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面,孔融让梨、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让学生为中国悠久的文明而骄傲自豪。由此可见,对他们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课堂上决不可面面俱到的去讲,那么就得采用以点带面的策略了。

四、树榜样,推动教学论文步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因而教师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教师走进教室,发现地上有纸屑,或者拖把倒在地上,或者黑板擦得很不干净,你会怎么做?是将学生责骂一通,还是给学生讲道理,抑或是用自己的行动给学生树立榜样?
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采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
诗人汪国真曾这样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就是这样将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的角角落落,力争在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中自然地完成德育。我知道德育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但我会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一起风雨兼程、同舟共济,使德育之花在语文课堂上自然盛开,处处绽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