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学对策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6897 浏览:230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针对阅读教学“有效性”这一课题,很多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学者们的探讨以不同的角度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可鉴戒的策略。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实践的角度对这一课题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具体来说,就是要处理好师生联系、教师与教材的联系以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对策

一、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所面对的不足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出现的不足体现在教学目的上就是以灌输为主,忽视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不重视学生自主阅读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出现的不足

语文阅读教学不同于语言、文字教学,课文本身就可以以很多角度进行解读。因此,在课堂教学上,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独到的见解。这个时候,教师往往是以“权威”的姿态让学生强行接受自己的观点。这不仅会压制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而且还会使学生逐渐失去进行质疑的精神。

(二)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出现的不足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对策,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但是,教师在解读教材的时候,却很轻易出现不足。经常出现的不足包括:有的教师不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浅析,只是对表面意思进行解读,在教学中自然也讲解不出深意。当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产生偏差的时候,教师也无法及时向正确的方向进行引导;有的教师对课文缺乏原创性的解读,害怕出错,拿到教材之后先去查找相关资料,找到“权威”的解读,然后,再将“权威”的意见灌输给学生。

(三)学生在学习教材时出现的不足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培养学生专心去感受文章主旨的能力。但是,课堂教学中,往往夸大的是对文本含义的理解,而没有真正让阅读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心灵美的重要方式。

二、针对教师与学生联系的教学对策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都是指向学生,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教学时,要以学生现有阅读水平为依托,不能脱离学生实际。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掌握学生现有阅读水平,掌握学生目前的“学习需求区”,了解学生阅读需求与阅读趣味,掌握他们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身体和心理进展规律,这样才会设计出针对性强的教学活动。具体来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指“怎么教”,涉及到小学生介入课堂教学的程度、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以及学生知识结构的建构,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因此,教师也要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依托仔细探讨教学方式,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另外,阅读教学还要基于鲜活的生活经验,以学生们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中。
还有一点需要教师留意,有的时候,学生思索的时间与过程不同,有些学生的思索可能会体现出比较特殊的情况。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得出结论,或是硬灌输给学生某种观念。由于,学生苦苦思维未果的时候,往往是学生马上要形成突破的时候,这个时候要循循善诱,加以公道的引导。

三、针对教师与教材联系的教学对策

(一)不唯书,不迷信教材

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教什么”这一核心不足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在探讨中提高了熟悉。之前,全国小学生学习一本教材的现象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很多地区、学校都组织人力编写适合本地区、本校的小学语文教材。这些各具特点的教材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为多样,也以根本上扭转了之前死扣教材的不良倾向。但是,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教材,也要熟悉到教材仅仅是教学的一种依托,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最为关键的是教师以教材为依托去“教什么”。同样的一本教材,如何进行取舍,增强教学的含金量,才真正决定了阅读教学的实效。语文教师批判性地运用语文教材,不唯书,对教材内容有所筛选、侧重,挑选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二)紧密围绕教材文本展开阅读教学

教材中的文本是学生进行阅读学习,提升阅读能力的“支点”。整个阅读教学过程都要以文本为依托,围绕这个“支点”来展开。
在新课改展开之后,出现了教学探讨的,但是,其中也夹杂着一些不太好的倾向。比如,有的教师对教科书缺乏足够的重视,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课外资料的收集和课件制作上,不去认真钻研教科书。实际上,教科书都是优选之后才编辑完成的,代表了汉语文学、文化最高的水平。因此,教师还是应该紧密围绕着教材文本内容来进行教学设计。只有教师对课文文本进行正确解读之后,才能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内容。因此,教师必须精讲教材内容,突出语言练习,不能脱离教材语言来展开浅析。总之,不仅要充分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还要掌握编写者的编辑意图。

(三)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所以,教师要通过教材文本这个例子,举一反三,让学生以学习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而要想上好阅读课,首要条件就是正确地对课文进行解读。要分别以一个阅读者欣赏角度、教师教学角度和学生学习角度来分别对文本进行细读,深刻理解其中的内容及其语言特点。对于不同的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比如,假如是以状物、抒怀为主的课文,应该以情境体验方式为主,以读代讲;假如是知识先容性的课文,可以先用适量的不足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不足去完成课文的阅读并通过自己的思索来得出结论。

四、针对学生与教材联系的教学对策

在一些课堂上,教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课堂组织得热热闹闹,但是,整堂课下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只是局限在直观的视觉或听觉上面,缺乏对教材文本的深刻理解,更谈不上通过阅读教学以心灵深处去感受文本。这样的课堂气氛固然活跃,却没有完成阅读教学的目标。实际上,课堂中的指点只是阅读教学的起点,还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强化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教书育人的终纵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策略,并通过对真理的获知来丰富自身。这样,就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来完成。因此,教师要充分保存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来接触课文,并且能够对课文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要让学生掌握初次印象的发现权,具有对作品进行解读的能力和胆量,更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产生延伸阅读的渴望。

(二)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

不同的学生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经历不同,知识背景有异,因此,对同一篇课文的见解也会产生差别。当学生产生见解分歧的时候,不要强制学生去接受“权威”的结论。由于,文本本身都是可以通过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一千个人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内在资源,积极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多元解读,具体包括下面一些对策:
1.鼓励学生表达自我。本人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一般都会提一些启发性的不足,比如:以课文中,你可以读出哪些内容?是否还有什么地方没有读懂?这些不足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进一步思索,并可以顺利地引导学生积极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下面的研读过程中,我会围绕教学内容提出一些不足,创设出不足情境,并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发表看法,再鼓励一些学生将小组讨论中的不足也提出来。让每个学生的意见都能得以表达。
2.激发学生质疑的精神。疑问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对课文真正进行思索的一种体现。在教材的解读过程中,也要让学生针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质疑,不论是在写法上,还是在内容上。这需要教师进行公道的引导,比较可行的一个办法就是通过教师提出不足来激发学生质疑的精神。这种质疑精神的培养也是培养学生革新教学论文意识的主要方式,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3.培养学生“推想”的能力。新课标中关于阅读目标这一点,首次提出了“推想”能力的培养不足:“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感受其表达效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不去深入讲解课文中生词的含义,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的联系和自己平时的知识积累来“推想”这些词汇的含义。碰到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或是不足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展开教学。
总的来看,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行为,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各个方面的积极配合。不论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还是学生与教材之间都要保持一种良好的互动联系,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