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班通”环境下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更新时间:2024-01-30 点赞:15915 浏览:625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界定语文“课程性质”时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语文课文中体现出来的不同的美的类型,如《孔雀东南飞》所渲染的悲剧美,《琵琶行》所描述的音乐美,《山居秋暝》中所展示的自然美,婉约词的阴柔,豪放词的阳刚……这些都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的重要资源。但是在农村中学,由于条件的限制,视觉美和听觉美是很难实现的,而美又直接体现在人的感官上,所以大多数时候,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流于形式了。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展,很多农村中学实现了“班班通”,多姿多彩的音频、视频、图片和课件,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等,都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电子白板而毫无障碍的运用于课堂教学。这些资源与课程整合以后,既可以直接而鲜明地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又可以在精神上给学生以极大的震撼或熏陶,大大弥补了农村学校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不足。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在“班班通”环境下,可以通过如下几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视频拓展——发现美

人们对任何事物的熟悉,都是以感知开始。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感知社会生活的结果,是作者在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思索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载体,塑造出美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是,一方面,大部分课文的内容离现在的学生生活已经很遥远了,学生并不能够直接感知;另一方面,学生对文字的领悟力也毕竟有限。这时候,视频资料可以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这些影像资料通过渲染情境,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给学生展现了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再加以语言文字的欣赏,更轻易使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发现美之所在,以而欣赏美、接受美。
在学习《祝福》这篇课文时,对于祥林嫂和她所处的时代,90后的学生实在是太陌生了。假如仅仅着眼于语言层面的浅析和鉴赏,很难使学生产生共鸣。这时可以运用电影《祥林嫂》和越剧《祥林嫂》的相关片断来渲染情境。角色形象的表演,再加上音乐、唱词、对白,配以对课文的朗读,学生就能鲜明而真切地感受到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而这样的课文是很多的,如《边城》、《茶馆》、《雷雨》、《长亭送别》、《窦娥冤》、《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失街亭》等等都可以运用电影、电视剧、戏剧等片断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或拓展,使学生更直观地发现美。

二、音画组合——感悟美

心理学告诉人们,对特定的对象而言,调动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效果,要比单一感官感知的效果好得多。耳听其声,眼观其画,口诵其言,音画组合,消息相生,置身于这样的课堂,学生感悟美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班班通”带来的多媒体资源正可以达到这一目的。由于多媒体是声、光、图等的有机统一,它可以延长学生的留意力,弥补学生由于知识面窄、生活经历有限而造成的对课文内容等的感知和理解的不足,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悟其美。
多媒体课件在诗词教学时发挥的作用尤其突出。如教学李煜《虞美人》,可以以邓丽君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做背景歌曲,辅以“春花秋月”、“七夕之夜”、“登楼远望”、“故国飘摇”、“一江春水”几幅图画,或采用现成的Flash动画,再现那个亡国之君、阶下之囚的痛苦和悲愁,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其心情,领悟意境。这样一来,不必老师多费唇舌,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这首词,并由此而与诗人产生共鸣。

三、网海拾贝——创造美

“班班通”带来了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这些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一点在语文的探讨性学习活动中,体现得尤其明显。
在学习汪曾祺《胡同文化》后,可以要求学生搜索互联网上的资源,收集有关北京胡同的相关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将北京的胡同与本地民居建筑相比较,将胡同文化与本地民居文化相比较,在比较中感受不同的人文美、建筑美。在该单元结束以后,结合单元探讨性学习要求,让学生以“本地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为课题,进行专题个性探讨性学习,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人文美、风俗美。
具体做法如下:先根据课题分成若干专题,学生分组,一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资料的收集。假如善用搜索引擎,比如本地客家人较多,可分别以“客家风俗”、“客家山歌”、“客家文化”、“客家人的由来”、“客家建筑”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会搜索到很多有用的资源。再对搜索到的资源进行分类、筛选、浅析、比较,选择有用的资料,组织成一篇专题论文或调查报告。最后小组交流,以专题汇报或探讨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就不只是在发现美、感悟美,更是在创造美了。
网络能缩短时空的间隔,能让人足不出户而熟悉大千世界。像上述专题性的探讨学习,假如不借助于网络,让学生实地去考察的话,费时又费力,既不现实,也很难见效果。善用网络资源,能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增效于课外”,不仅会发现美、感悟美,而且还开始尝试着创造美,这正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终极目标。

四、互动交流——传播美

网络的普及运用,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互联网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交互性,它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的交互平台。与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相比,网络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让更多的人知道你对审美对象的看法,可以与更多的人交流对审美对象的熟悉,、BBS、BLOG或者其他交互平台,都能达到这一目的。在这种与不同审美层次的人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视野得到了拓展,审美鉴别能力得到了增强,审美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通过互动交流,彼此取长补短,既会受到对方的影响,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对方,这样终极达到了传播美的目的。
综上所述,“班班通”这种信息教育手段,为农村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只要教师能善用“班班通”,语文教学就一定能达成新课标所要求的“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的目标。


(周建军四川省仪陇县金城镇仪陇二中6376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