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设计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25938 浏览:11884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我以为语文教师需要一双孩子的眼睛,需要一颗孩子的童心,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我常常怀揣着这样的理想,漫步在课堂教学的路上。语文教师面对的是所有的文本,我们应该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然后把它与美好设想转化在对课堂的设计蓝图中。在这种转化、设计时,我一般着眼并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课堂活动“孩子气”

成尚荣先生说,教室中的儿童要与文本中的儿童联结,老师的精神状态也要和孩子一样,三个儿童走在一起进行沟通,你是诗意的欢聚。
游戏,几乎是童年的象征。评论家班马先生说,游戏精神实在也是“玩”的精神。语文学习首先要给孩子乐趣,要让孩子在语文中找寻欢欣的元素。语文课堂自然应该是泪光闪耀,但也应有笑声飘飞。记得教学《穷人》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假如你是桑娜,随着渔夫过生活你会觉得幸福吗?课堂上孩子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扣住文本侃侃而谈,气氛活跃宽松。再如教学古诗《小儿垂钓》时,我组织学生就一个词意的不同理解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辩论赛,老师煞有介事的话题渲染、学生唇舌剑的据理力争,让孩子们欲罢不能。
儿童是情感的王子,想象是生命和儿童文化的魂魄。让课堂活动孩子气,就要注重为孩子的情感释放、想象放飞创造空间。我经常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对文本形象产生角色认同与移情体验。孩子们物我同

一、在自然的状态中、在想象的推动下,创造出活泼的语言。

二、让课堂飘散“文学味”

教师在解读《咏柳》时获得了意蕴生长,在解读《白鹭》时获得诗意享受,同样重要的,我们还要思索如何也让这种美好的情愫如水一般浸润孩子的心田。教师要努力让课堂飘散起文学味道。在这儿,文学并非少数人掌握的一种技艺,而是人类的存活状态。你可以不是诗人,但不能没有诗意。海德格尔以为,文学在大地和天空之间创造了崭新的诗意的世界,创造了诗意存活的生命。文学就象一盏灯,照耀着人们的心房。
让课堂飘散文学味,就要以“文学的方式”把握教材。不少教师习惯于浅析的方式探讨教材,轻易走向支离破碎。夸大“文学的方式”,是说教师要帮助学生一起走进文本,感受文言与意的同一。
让课堂飘散文学味,还要讲究课堂对话方式。我以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孩子走向内心。优秀的文本总是庇护着我们内心的梦想、丰富着我们的想象、温暖着我们的感受,让我们以小就成为一个有趣味、有气质、有道义的人。

三、让课堂生长“冥思力”

语文课堂应该有诗意的流淌,也应该有思想的活动。所谓“冥思”,是一种沉入灵魂深处的默想,当儿童调动已有的知识、情感积淀新的不足碰撞时,便会产生活泼的“悟”来。既是对原先语文教学过多抽象色彩的扬弃,又是对当下语文教学过多夸大感性的超载。“思”的缺乏,常常导致很多课表面看似热闹,深思起来却又觉得苍白无力。
“冥思力”的生长需要课堂的“静”、“净”、“境”。
课堂需要安静,表面的浮华不利师生的深度交流。自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是湖里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周国平先生是在说人生,课堂何尝不该如此?由于课堂的丰富的安静,师生精神进入极为活跃的状态,“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
课堂需要“纯净”,读与思,自悟与分享,框架简洁,手段简明,聪明生发,精神澄明。由于,艺术上的单纯常常不是低级而是高级,是真正的上乘功夫。
语文课堂还要追求“境”的天生。首先是得体的物理环境的营造,其次是与课堂和谐的师生良好心境的形成,此二者加之文本张力的协同作用,便使语文课堂产生一种动人的情境乃至意境:或欢欣活泼,或抒怀温馨,或深邃聪明。师生徜徉其间,怎不感到学习的幸福与满足?
让课堂生长“冥思力”实在是引导孩子们站到文字后面去。肖川曾引用一位海外中国诗人的话说,每当他看到“碧海、沧桑、江湖”这些汉语独占的词汇时,都会莫名的激动、甚至落泪。确实,语言的背后是家园,是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只有学会站到文字后面,才会真正体悟到母语的“根”之情怀,才会真正得到心灵的荡涤。教学《草原》,最后我轻轻的说:“草原的美如画、如歌、如诗,它独特的美景感动了我们。有人说世界上的事物,有的因美丽而可爱,有的因可爱而美丽,课后想想,草原的美又属于哪一种呢?课的结束还是画上句号,而是在心中留下一串省略号,这是我的向往。自然,所有的理想都难以完美的物化。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朋友,当所有这一切——你的聪明、你的心灵都整装待发,不只在纸张上或者电脑里,更是跳跃在心头时,那么,就让我们满怀期待地步入另一个创造与享用的天地——课堂。
(作者联通:410302湖南省浏阳市高坪完小)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