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

更新时间:2024-02-23 点赞:25304 浏览:11845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以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推动教学论文他们的心理性能全面和谐进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不是现代教学的产物,也不是以国外引进的“舶来品”,它是我国古代教育中就有的一种策略。
古代《列女传·母仪传》中就记载着孟子的母亲三迁教子、断织教子的佳话,这是我国古代情境教学的典型范例。其中孟母断织教子,对孟子的教育至深,当孟子学习厌倦归来,孟母对孟子进行情境教育,把自己辛勤织成的丝绢切断了,在孟子的惊恐中,母亲晓之以理:“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矣。”母亲的教育促使孟子惊醒,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发愤笃志,朝夕勤学,遂为名儒。
两千三百多年前,我国就有如此成熟的情境教学,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瑰宝,语文教师有责任将其发扬光大。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以操纵来看,策略多种多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惟有创造,才能使情境教学百花齐放,展示姹紫嫣红的风采。创设教学情境,既可以依教学内容“还原”,把作者笔下的“境”再现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情、景,也可以模拟与教材相似的情境,让学生得其门而入,还可以移植其他学科的技术和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根据我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在情境教学的实验与探讨中所取得的成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先容几种创设情境常用的策略:

一、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熟悉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以这一熟悉规律出发的。比如教《景泰蓝的制作》,教师花了很多口舌去先容景泰蓝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不如拿一个景泰蓝的茶杯给学生展示一下,学生一看就知道什么是“景泰蓝”的颜色了。讲《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我就让班上一位会弹琵琶的女生来了个现场演奏。学生对琵琶曲调就有了更为真切的感受,加深了对音乐效果的理解。

二、借助画面再现情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联系。实在文与画也有此类联系,文与画也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语文情境,可以让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比如讲授《守财奴》这篇小说,边讲边可以在黑板上或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图形:
这个图形中间是一个“古钱币”,揭示葛朗台一切围绕“财”转的特点,也形象地展现了此文的主题,给学生清楚直观的印象。

三、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创设语文教学境界,播放音乐对渲染境界是一种主要手段。
孔夫子闻《韶》,沉浸其中,“竟三月不知肉味”,击节赞叹:“《韶》尽善矣,又尽美矣。”
当年楚汉相争,逐鹿中原,刘邦布下“十面埋伏”,令军士弹唱“楚歌”。项羽的士兵在“四面楚歌”中,无不“思乡”怀念亲人,一个个弃戈逃走。项羽空喊“奈何奈何”,最后在乌江自刎。所以史学家郭沫若说:“汉中兵多将广,而最后成功的乃是一支箫……”
音乐,激荡人的心灵,抚慰人的心灵,对渲染情境,创造气氛,确实不可多得。
讲《花木兰》诗可播放古典音乐《十面埋伏》,讲《渭城曲》可播放《阳关三叠》,讲《春江花月夜》可播放同名乐曲,讲《赤壁之战》可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播放《水浒》主题曲《该出手时就出手》,讲完《我与地坛》可播放满文军的《懂你》……

四、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前面谈到的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基本策略,无论哪一种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假如离开了教学,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假如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轻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练习,也不能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追求。
加之教材难度加大,以及相关的深度和高度,往往也很难运用一般的直观性的教学情境,而教学语言则是宝贝,能解决教学中的一切难以克服的矛盾。因此,应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一种工作语言,或者说是一种职业用语。教师用它来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展智力,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此,它是特定场所使用的语言,具有严肃性;它对学生进行聪明的启迪,具有启发性;它对学生进行人生的引导,具有教育性;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具有情感性。这些特点就对教师语言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教学的功夫就体现在教学语言的锤炼上,教师的教学语言,力争做到正确美、简洁美、理趣美、风格美等等。
例如老师在浅析《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时,这样说到:“别里科夫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自觉地维护制度,心甘情愿地当沙皇统治者的奴才,他真是顽固专门学校、奴才大学毕业的。”用语未几,给人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在笑声中加深了对“套中人”的熟悉。
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经过修饰的语言,更能发挥感人的气力。《三国演义》中周瑜因才能不及诸葛亮,气绝身亡。东吴虎视眈眈,调集五万兵马准备攻打刘备。就在这危难之际,诸葛亮与赵云带五百兵到柴桑给周瑜吊孝。灵堂四周伏兵众多,剑拔弩张。然而诸葛亮一篇祭文竟化干戈为玉帛,退却东吴五万兵,可见语言的气力。这篇祭文之所以真挚感人,除了运用真实的事实外,就是对语言进行了修饰,运用了多种修辞,是非句式使得语言错落有致,节奏鲜明,音调铿锵,读来叫人回肠荡气,潸然泪下。
教学语言同样需要修饰,修饰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学语言美丽、动听,吸引学生认真听、喜欢听,发挥教学语言的魅力,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教《阿Q正传》可以这样导入:
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是为了画出国人的魂灵,揭出其病痛,引起疗救的留意。他笔下的“阿Q精神”是一种丑陋的精神,《阿Q正传》发表,震动了炎黄子孙,令有识之士汗颜。这阿Q精神是庸人的自我解脱,是懦夫的自我辩护,是奴才的自我麻醉。它使人失掉自尊,甘为奴才;它使人浑噩麻痹,不求进取;……那么,什么是阿Q精神?请看鲁迅先生为之所做的画像——《阿Q正传》。这段教学语言整句和散句的运用,产生了一种整洁匀称、跌宕起伏的音韵美,以“声”显义,为学生熟悉理解阿Q精神做了有利的铺垫。
总之,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这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基本途径,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一种欢快、轻松、布满启发的氛围中学习,引起心灵的共鸣,益智愉心,健康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