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之间彰显语文教学本色

更新时间:2024-02-11 点赞:3333 浏览:894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键词]语文教学;公道取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1(A)—0040—02
在语文教学中,贪多嚼不烂的现象还是普遍有着的。不足的根源在于教学目标过分责备而忽略重点,教学内容求多而忽略精当,教学策略求异而忽略实用。为此,很多教育专家提出:语文教学要倡简,要回归本色,要轻轻松松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简约呢?本人以为语文课堂教学要进行公道的取舍。

一、教学目标的公道取舍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新课程倡导“三维”教学目标,每一个大目标又包含很多小目标,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陈述。“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它的达成需要一个过程,对于一堂课,只能全面考虑而不可能全面完成,所以教师不能机械地、逐一对应地照搬上位,也不能把它们单独割裂开来,然后逐一对应,而要在全面兼顾的基础上有所偏重、有所取舍。
1.预设时的取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体现简洁的原则,选取较小的切入点,使自己的讲课有章有法、以小见大、突出重点。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按“字、词、句、章、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传统方式组织教学,千篇一律,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也使学生越来越感到语文学习的枯燥乏味。实在,在一堂课中放弃一些知识目标,绝不是真正永久的放弃。一篇文章,可能有几个学习目标都比较重要,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捉住有用的,暂时舍弃一些目标,这样我们教课时就会很轻松,学生在获取知识时也会很欢快,课堂就变得既简约,又有效了。
例如,人教版第三册中《爱迪生救妈妈》一文,就价值目标来说,学生在感悟中会谈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爱迪生有孝心,关心妈妈;另一方面是爱迪生善于开动脑筋。固然新课程提倡多元解读、多元感悟、多元理解,但教师应引领学生去解决重点。纵观全文,我们应该尽力引导学生向第二个主题靠拢,由于这是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用意。教学目标明确了、集中了,整堂课的主线就突出了。
2.天生时的取舍。预设的教学目标大多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拟定的。它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即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考虑的是基本要求。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与学的情况是很复杂的。教学本身是一个师生共同互动、革新教学论文的过程,而学生学习的结果也是预设目标加上天生目标。假如仅限于知识性目标,那课堂教学势必会导演一出“教案剧”,既不利于学生的进展,也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文时,天空忽然下起了小雨,于是,教师转变了原先设计的教学程序,带着学生来到外面听雨的声音、欣赏雨落下来的情景、尝雨的味道、画雨的姿态、说雨的美好,通过多种形式,巧妙地把下雨这个外因转化为难得的“天生性目标”,利用并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更贴近学生。

二、教学内容的公道取舍

“简约大师”于永正老师在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时感慨地说:“快五十多岁了才明白,教学语文实在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他以为,课也是要“洗”的。教师要通过细读文本,洗练出文本中的精华:课文本身的阅读价值,即课文赋予学生的精神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养分,它能奠定学生最基本的文学、文化素养;课文蕴涵的教学价值,即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练习。
在一堂课里要想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取舍。要依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对能突出中心、重点的内容一定要保存;反之,对与主题无关的、不能为教学服务的、不能突出重难点的内容则要舍弃。对于课文重难点的突破,或抓重点词句,或抓经典评论,或抓作用深远的标点,或抓课文的插图,或抓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等,或抓文中环境描写,以点代线,以线带面,进行拓展。
例如,一位教师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倡议学生休息——拿出抽屉中的零食来吃——吃前把包装袋上的字读一读——会读、会认了后把东西吃下去。在此环节中,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教室里布满了学生识字的声音。接着,他又让学生交换品尝零食,但也要把包装袋上的字读一读、认一认。以表面上看,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很高,教室里布满了欢声笑语。但只要细想,这堂课教学内容的取舍就不当。首先,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以教材为基础,不能随意确定;其次,教学内容的确定要顾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二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能力熟悉包装袋上的所有字,一堂课也根本解决不了那么多不足。难怪现在的低年级教师常常在喊:学生学习生字的“回生率”大得惊人,实在这跟教师对教学内容安排不当有着直接的联系。

三、教学策略和手段的公道取舍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活动”。这些理念的提出使原本“平静”的语文课堂星现出“繁忙”的景象。唱歌、舞蹈、绘画、表演层出不穷;课本剧、辩论赛、写作赛出色纷呈。但是假如缺乏对上述课堂教学手段的正确把握,只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形式上的走过场,那运用这些教学策略和手段有何价值呢?须知,策略、手段是服务于内容、服务于目标的,假如与内容和目标相背离,那么这种策略、手段就应当舍弃。
1.情境的取舍——让目标明确。课堂中的良好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有效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对知识的探讨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于是,教师们尽情地创设情境,把竞争、游戏、动手操纵等活动充分地引入课堂。课堂氛围是热闹了,却少了实实在在的语文练习。事实上,我们应该讲究情境的“实在、实用和适宜”,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情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课堂布满活力而又不失语文的味道。
2.材料的取舍——让思维增值。“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教学课件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但教师在教学时应留意其工具性,使用要适度、要恰到好处。例如,写景的文章就可以采用优美图片、风景视频、舒缓音乐来进行赏析;写人的文章可采用背景资料及相关图片、视频来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文章可选用经典革命影片来教学;寓言故事可选用动画片来教学;科普说明文可用实物或图片资料进行直观展示等等。
3.时间的取舍——让重点突出。课堂上只有宝贵的四十分钟,公道利用时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教师切不可忽视这一点,向课外无止境地要时间。当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之时,我们应该珍视学生的这种能力,不要在学生已认知或轻易接受的知识点上花大力气,而应该把时间用于学生的实际学习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得以探究不足、解决不足。
4.教学过程的取舍——让课堂有效。语文课堂教学也要“减肥”,要积极倡导板块式的整体结构,立体设计的教学过程。薛法根老师这样说:“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是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不足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
总之,语文教学固然负载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使命,但我们的教学却不能毕其功于一“课”。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以多重功能的负担中解脱出来,以学生的终身进展为目标,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进展规律和心理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规律,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策略,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进展”的教学理想。

编辑:刘立英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