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初体验和冷思索

更新时间:2024-04-10 点赞:16475 浏览:7136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笔者通过在本校不同年段的数位语文老师和电脑老师的配合下,对语文多媒体教学近况进行调查与浅析,验证其优越性和缺憾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初体验和冷思索,以摆正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真正让语文课堂更加靓起来。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传统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14-0160-04
20世纪以来,随着因特网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全球最热门的话题和世纪之交的一大科技景观,人类社会逐步以工业化社会向有史以来以未有过的一种全新社会迈进,而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工具。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进展,中国已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功能,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展开,“黑板 粉笔”是主要的教学工具,学生仅仅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不同,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唯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的;且又迎合了信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摒弃了传统的语文教学信息不足的弊端,可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于是,多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越来越普遍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信息,生动活泼的界面,以及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的体现力,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不少语文教师的青睐。
1“让我再看你一眼”
固然我们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有着着诸多困惑,但作为一种有力的教学手段,可取之处也是有目共睹的,值得
“让我再看你一眼”,对多媒体推动教学论文语文教学作点理性的浅析。

1.1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目的课文距学生的现实生活较为遥远,没有生活实际作为参照的课文学生理解起来就显得困难。固然常规教学也利用语文学科、教师本身的条件因素来或多或少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回响在学生的耳边、荡漾在学生的心中,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增,激起他们无与伦比的兴趣。
例如执教《五月的青岛》一课时,由于多数农村学生对青岛不熟悉,他们只以舆图上得知青岛的一些地理知识,假如借助多媒体上风,通过多角度多场景向学生展示五月青岛的迷人景色和“春深似海”的感官刺激,再配上优美的音乐旋律,怎能不使他们倾情于五月的青岛?怎能不让他们不乐于去学习探究老舍笔下的壮阔意境和深沉情调呢?

1.2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效率的提高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关于人类获取信息来源的著名心理实验。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而多媒体教学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有时还能用手操纵。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纯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是显而易见的。

1.3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策略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而多媒体的辅助,让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课堂和学校,而可以延伸到社会、网络,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进行自主拓展阅读与交流,真正体现生活处处皆语文,实现语文教学“小课本,大课堂”的目标。
例如执教《向沙漠进军》一课之后,针对学生对土地沙化的现实忧虑,让学生围绕“防沙”、“治沙”的探究专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拓展和延伸,可上网或以课外书上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写出活动后的感想、设想、报告等,在全班进行交流,既增加了知识,又增添了环保意识,还培养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活动、合作探究、交流表述等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学到语文、用上语文。
2“让我欢喜让我忧”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一粒新生的种子,它凭着一股钻劲、拼劲,已经钻出地面,开始发芽、抽青,初露蓬勃的生机,但令人尴尬和忧虑的是这粒种子,由于有人追肥的不当,出现了局部的糜烂,甚至夭折。这决不是笔者的危言耸听,现举隅

一、二,以免同仁重蹈覆辙。

2.1图像、声音替代了作品的语言文字,忽略了学生的文本阅读

我们不能忘记语文课仍然姓“语”。语文课必须始终坚持以语文文本阅读为主体,其他任何方式都是次要的,都必须处于以属的位置。然而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常常喧宾夺主,教师和学生的全部留意几乎都被非语言的内容所吸引,朗朗的书声越来越难以听到。可是,文学语言的魅力就在语言阅读本身,语言阅读的乐趣就在阅读中的二次创作之中。
如在本校的一堂语文公然课中,一位教师执教了《晋祠》一文,他煞费心思地设计系列课件,“晋祠的山”、“晋祠的树”、“晋祠的水”、“晋祠的古建筑”……斑斓的画面、逼真的图像、典雅的配乐,充分展现了晋祠的优美和悠久的特点,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课堂教学有条不紊。但教师和学生的留意力几乎都被非语言文字的CAI内容所吸引,学生有语言文字阅读上的时间还不到整堂课的1/3。难怪有人戏说这是图像对语文的第二次掠夺(第一次掠夺是对课外文学阅读的掠夺)。

2.2图像、画面抑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的进展

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细微的体验和理解,想象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所以语文课要启发学生想象,融入读者自身的思想熟悉、人生体验的思维,把语言文字描述的情景、形象“再造”出来。而现有很多多媒体语文课,总是沉浸于多媒体画面的赏析,拘泥于多媒体演示的信息,缩小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甚至会逐渐把学生的想象能力丧失殆尽。
例如七年级《春》的教学中,有些“勤快”教师用多媒体屏幕逐一呈现了《春》的5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后依次进行提问、讨论。而又有些“懒惰”老师让学生根据文字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头脑中设想的五幅画面。两种教法,前者复杂,后者简便,效果孰优孰劣?就学生对文章把握而言,前者是“吃别人嚼过的馍”,何况5幅画面真的与朱自清笔下的五种景观一致吗?即使能委曲体现,那它也反映不了朱自清在《春》中的那份特有的情感。实在,好好想一想就知道,由于以课文到画面,它已带上了画者的浓重的主观色彩,换言之,此时的“春”已不完全是朱自清的了。而后者是“走别人未走之路”,通过学生朗读、品味,真正感悟出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就想象力培养而言,后者可谓是“一千个观念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前者挤占了想象的空间,浪费了想象的机会,剥夺了想象的乐趣,此时,100个学生中恐怕只有一个,最多只有几个“哈姆莱特”了。

2.3教学流程过于程序化

语文课应当是开放而又有活力的,很多内容是根据课堂气氛和课堂变化临时调整的,而不能完全按照原先的备课步骤死板地讲下去,但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教师往往要预设课件,按照一定的程序在课堂中逐一呈现,这会引导学生亦步亦趋地走向“标准答案”——预设的回答,就将抑制学生发散性创造思维能力。比如学生在课堂中有了更好的想法,而课件又没有预料也无法预料,那当时的教师该有多尴尬和无奈。难怪有听课教师碰到这们的课堂不禁诘问:这到底是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还是语文教学辅助多媒体?
1[2][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