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09 点赞:30555 浏览:1428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体现的核心教育理念是:“以推动教学论文学生主动进展为本”、“自主、合作、探究”。夸大“自主”,应避免出现教师“置身事外”的现象;重视“合作”,教师绝不能“冷眼旁观”;突出“探究”,教师更不能“坐视不管”。教师应成为服务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开展丰富的心灵对话。下面以一节小学语文课为例对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对话”谈谈看法。
教师:对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同学们有哪些了解?(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
教师:大家了解得真多啊,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同学知道吗?
学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教师:大家是怎样查到这些内容的呢?
学生:我用“百度知道”查到的。(学生交流)
教师:老师在学校的图书馆也查到了一些,我来给大家先容一下……
教师: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诵一遍,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学生齐声朗读)
教师:读得真好!有谁愿意主动站起来给大家读一段?
(学生A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读得真好呀!我们大家给她鼓鼓掌吧!(大家兴高采烈地鼓掌)
教师:还有哪位同学想展示一下自己?(学生纷纷举手)
(学生B声情并茂地朗读)
教师:我都被你的朗诵感动了。
教师:听了这么多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大家是怎么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呢?老师现在站在山脚下,怎么就看不出“岭”,也看不出“峰”?谁能帮帮我呢?
教师:哦,某某说得真好,是由于老师总是站在一个地方看山,当然看到的风景是一样的了。假如老师换一个地方,好的(挪动位置),我站在某某旁边,我是不是会看到另一番景色了呢?
学生:嗯嗯……
教师:实在我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道理,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收获。有哪位同学想给我们讲一讲自己的看法呢?……

一、多层次互动营造融洽的交流氛围

建构主义心理学以为,师生互动有三种类型:即师个互动、师班互动与师组互动。
1.师—个互动。在这节课上,教师一方面通过对某个学生的提问和应答(如“我看你刚才的发言很踊跃,你是怎么查到信息的?”“我用‘百度知道’查到的。”)拉近学生与教师的间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言,积极交流。同时通过及时评价与反馈(如“我都被你的朗诵感动了。”“某某说得真好!”)肯定学生的体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就感。这种指向学生个体的师生互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具有明确指向性的互动方式,将关注点聚焦,充分体现出“不能忽视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同时为师班互动和师组互动营造了融洽的交流氛围。
2.师—班互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发现不足、浅析不足、解决不足的过程,“秧田式”的班级座位形态使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在教师的视野制约教学论文范围内,这种“权威型”的课堂方式无疑会增加师班互动比例,导致课堂中因教师“集权”而引发的“大满贯”现象。终极,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全班人的声音,而不是单独个体的声音。
3.师—组互动。师组互动是教师行为指向学习小组的互动,竞争和合作是互动的基本形式。本课“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把你们不理解的词语找出来”的小组合作形式,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发言,这种组内交流不可避免会出现观点分歧、熟悉偏差,但正是在这些矛盾冲突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既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又对某一不足达成了一致意见,克服了个人的认知偏差。随后的小组代表发言环节,则由教师引导小组将讨论的结果与全班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师组互动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

二、多主体间有效对话展开心灵交流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心灵对话。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对学生的体现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将学生当做同等的主体对待。切忌凭自我感觉,以“教师”之心度“学生”之腹。
1.多元评价——多形式。朗读是理解课文的好策略,朗读后的评价应该是多形式的。这其中不仅包括老师的适时评价,还包括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只有在多样化的评价中,学生才能更直观、更全面地肯定自己,同时也会增加对文本的理解。在本节课中,教师只运用了教师评价,既没有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也没有让学生互评。可以说,在整堂课程中,教师只是以自身角度表达,如“读得真好呀,我们大家给她鼓鼓掌吧!”“我都被你的朗诵感动了!”的表扬和鼓励。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追加“某某同学,你以为自己读得怎么样呢?为什么不给自己掌声呢?”这样的自我肯定性评价。还可以追加如“某同学,你以为某同学读得如何?”“我们其他组的同学给某同学的朗读提些倡议,大家讨论一下,某同学的什么经验值得我们汲取?”只有通过多方式、多主体的评价,才能建立起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形成真正的对话型课堂。
2.一视同仁——要同等。陶行知先生以为,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教师不能随便给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要同等地去爱每一位学生,才能使自己成为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教师。只有教师同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才会敞开心扉,与教师真诚地展开心灵对话,将老师视为知己、朋友。试想,一个怀着“老师不喜欢我”的怨气、心灵的天平此起彼伏的学生,怎么可能与老师对话?但“一视同仁”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量体裁衣”的同等。以本节课为例,学生的朗读水平本身就有着差别,教师应更关注学生的提高程度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终极朗诵得是否完美。只有达到实质性同等而非形式上同等,师生之间才能开展真正的心灵对话。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