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结构手法

更新时间:2024-02-12 点赞:26125 浏览:1189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旧时做文章必讲究“起承转合”。起者,开端,总领全文;承,承接上文;转,转折;合,终结,收束并提升全文。这是一般常用的行文顺序,也是最受推崇的文章内容结构手法。所谓“铺垫、照应、过渡、伏笔、烘托”等等,都是对“起承转合”的拓展、延伸。实在,大凡古今中外盛传不衰的优美篇章都是这样的典范,在文中总是呈现着精妙的结构之美。
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就是设计阅读教学课堂环节、板块的目标指向、程序步骤、操纵实施、时间比重等不足,以及各环节、板块之间的衔接和联系,也就是课堂中各环节、板块在空间上的内容设置和时间上的线性排列。这样看来,阅读教学中课堂结构“起承转合”尤为重要。重视课堂结构“起承转合”,目的是通过设计最佳教学板块,优化整合,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阅读、充分感知文本的魅力,以使三维目标得以真正有效地落实。
阅读教学中学生感知文本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设计课堂结构必须做到“循序渐进”,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步骤层层推进、逐渐提高。那么,应该遵循怎样的顺序、规律,才能实现“循序渐进”?这个“序”就是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心理的顺向进展,也包括学生的经验世界、想象世界和情感世界等,也是教材中文章的自身特点。学习文章,只有初步感知、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读懂文章意思,才有可能去理解主旨、揣摩感情、品味并积累语言等。正如文章的“起承转合”必须围绕其主旨一样,阅读教学中课堂结构的“起承转合”设计应当紧扣学生和文本这两个最基本的“序”,才能使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假如试图仅为“起承转合”做一些空架子,本末倒置,一味牵强,看似跌宕起伏、热热闹闹,实则没有真正教学效果。
由此可知,阅读教学中课堂结构的设计内涵颇多。其具体包括:如何利用教材中的提示、文章、注释、练习等设置板块;如何安排引入新课、作者背景、字词积累、整体把握、朗读揣摩、理解主旨、品味语言等;如何做到板块之间的照应铺垫、巧妙过渡,如何循循善诱、层层紧扣实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策略的提升;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进入文章,即“披情入文”;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形成课堂的;如何结语才能让学生回味无穷、拓展延伸等等。
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可设计以下环节:
板块之

一、整体把握文意。

这篇文章的题目本身包含很多信息,极轻易使学生产生诸多疑问:昔日罗布泊是什么样子?本日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仙湖会消逝,其理由又是什么?这些不足足以使学生获得高涨的求知。在这个板块妙用课题设问,不仅能让学生快速进入本环节的学习,又可以明晰文章的脉络,正确把握罗布泊今昔之变以及恶化的理由,弄清文章大意。
板块之

二、品味语言特点。

巧用文章注释①(节选《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体裁,明确报告文学语言的特点即形象性、抒怀性。在既定的特点指引下,学生可以仔细涵咏、揣摩语言,勾画最能突出两个特点的词句,浅析表达效果。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无处下手、盲目学习,又使学生体验“抓特点——找例句——揣摩效果”这种学法的成功。同时,又可以给下一板块“拓展延伸”进行铺垫。
板块之

三、拓展延伸。

其一,紧承“品味语言”环节中对“形象性”的揣摩,让学生感知文中对“胡杨”的描写。胡杨是这里“最美丽的树”,营造绿洲,养育各族儿女,号称千年不死,也成为这出悲剧的又一受害者,可以说,胡杨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设计“诉仙湖”口语表达环节,让学生采用“胡杨”的口气讲述悲剧的始末,不仅能加强对文意的再次把握,又能形成鲜明的“胡杨”形象,同时,可以提高学生语言学用、口语表达的能力。
其二,紧承“品味语言”环节中对“抒怀性”的揣摩,区分重音朗读文句:“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明确“又”的含义,找出文中仍在继续的悲剧,布置课外查找类似的例子的作业,并试写公然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又如《水调歌头》中“揣摩感情”这一环节。
“旷达”这种情怀对于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世界较为陌生,设计时紧承“把握词意”板块,让学生理清上下阕中作者的情感线索(根据提示词语排序的方式),然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想不通”、“想得通”的角度感知情怀,翻拣自己的词语累积去描述这种情怀。最后,再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先容加以印证,“旷达”之境就会烙印在学生心头。
可以看出,把“起承转合,循序渐进”引入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的设计,其作用在于:
一、课堂中“起承转合,循序渐进”,意味着教师要完成累积大量的文章解读准备,就必须深刻挖掘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寻找学生、文本、教师的最佳结合点,在此基础之上精心设计课堂结构的“起承转合,循序渐进”,以而实现期待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形成教师的教学艺术。
二、可以避免千篇一律、枯燥平铺的教学套路,消除学生对文章感知的厌烦心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集中留意力,在“引人入胜”、“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柳暗花明”、“渐入佳境”处顿悟、提高。
三、充分发挥文章的整体功能。“起承转合,循序渐进”适用于全部学生和文章整体。这样无疑就杜绝了对文章支离破碎的应试浅析,使学生重在整体上把握文章,获得一次次完整、鲜明、富有个性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崔富英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中学7430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