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解读——语文阅读教学灵魂

更新时间:2024-02-25 点赞:31116 浏览:14379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碰到一本好书、一篇美文,是一种缘,是一种境界。当一本好书出现在我们眼前时,在特有的时空里,我们如何与缺席的作者对话,倾听作者的诉说,进入新的认知建构呢?当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引导点拨必不可少,但学生的自我感悟、自我体验才是阅读教学中绽开的花朵,它或浓香扑鼻,或清丽淡雅。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象是文本,文本是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语用的结晶,凝聚着作者的文思和情结,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文本解读的过程是文本的内涵被发掘、被诠释、被扩充的过程,只有读者的介入,才使文本成为了立体的作品。《语文课程标准》夸大学生在阅读中要说出“自己的体验”“真切的体验”与“独特的体验”,这种“自己的”、“真切的”、“独特的”体验就是个性化解读的结果。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提倡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文本个性化解读是学生自觉、自主、自由地调动自己的语言积淀,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内隐语言去理解、去诠释文本的文(文本所体现出或反映的客观事物)、质(隐藏于文本内的作者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文本的法(文本的构成法则),以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实现自我观照,并创造出新的“自我”的过程。个性化解读是一种立体的阅读,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阅读,是文本解读的灵魂,也是文本价值的真正体现。

一、文本个性化解读的要求

1、入得书,出得书

这就需要读者深入文本,调动自己的知识积淀,由理解文本的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乃到触及文本、作者的灵魂。“入得书”即所谓“入乎其中”,它是真情与真情的交融,“故有生气”;“出得书”即所谓“出乎其外”,它是聪明与聪明的碰撞,“故有高致”。

2、对话天生

在个性化解读中,对话天生主要指读者在阅读时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是学生借助语言去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学生与自我对话,是对话的高级形态,是“自我”与“本我”的对话,是与内心深处沉睡的另一个自己的对话,实质上是一个人的内省过程,是一个人的悟性豁然开朗的过程。

二、实现个性化解读的对策

1、立人为本,进展学生个性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和谐、自由进展的人为终极教育目标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其个性、气质、情感态度各不相同,其在阅读中的体验和外显方式也各具特点。但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的过分功利,常常热衷于对文本的统解,习惯于让学生“跪着阅读”,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特点和情感体验,因而学生的个性逐渐丧失。反之,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只有个性鲜明、对生活有独特感悟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阅读教学的魅力和无穷乐趣。“个性是艺术的生命”,只有学生对文本有个性化的理解,才有可能进一步提升对“文本”更丰富、更深刻、更内隐的把握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课内外,学生主体的个性必须得到尊重和发挥,使每一个阅读主体真正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理解”。阅读教学中,有的学生擅长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发现,有的学生擅长在冥思苦索的苦味中感悟,有的学生擅长在慷慨激昂的讲述中挥洒,有的学生擅长在心有灵犀的对话中倾诉……通过各具特点的阅读体验,学生知识中沉积的部分被点燃,性格中独特的意识被唤醒,创造性思维被激活。就这样,通过新旧知识的融合、心灵的对话与碰撞,个性进一步凸现,以而新的知识、新的意识也随之产生。

2、放飞思想,培养独特思维

语文学科的性质现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在思维品质上也应该有所体现。工具性的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具有逻辑性,而人文性的特点则要求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因此,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学会摄取合适的切入角度,进行个性化的创造性思维。如:笔者在教学《琵琶行》一诗时,对其中“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的诗句,我设计放飞学生的思想:师生共同探究琵琶女为何“欲语迟”?结果,学生的理解百花竞放。学生A:她在犹豫,要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学生B:她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是谁”的不足,“我是谁”是长期来一些评论家探讨的不足,而这一不足恰恰触动了她对自己身份、地位乃至存活作用的深思。学生C:她可能想着自己现在已是有夫之妇,而非昔日的艺妓,贸然回答怕招来是非,说明琵琶女绝非轻浮之辈,故而下文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学生D:她可能还沉浸在深深的伤感中,不想以自己不幸的身世博取别人廉价的同情,说明琵琶女是坚强的。学生E:她很难回答这一不足。她是商人的妻子,可是有名无实,“商人重利轻别高”,常常是聚少离多。学生F:她是昔日色艺双绝的艺妓,可是过去的一切如过眼烟云,恍如南柯一梦……学生的回答既来自于文本,又能跳出文本之外,角度各不相同,但都能挖掘出文本的独特内涵。因此,可以说,培养学生独特的、创造性的思维需要学生对文本内容烂熟于心,需要学生广博的课外知识作铺垫,更需要学生具有摄取独特角度的慧眼和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3、丰富生活,增加文化积淀

现代美国语言学家华特。B。华斯涅斯说:“语言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是两者外延的宽广与深厚、奇妙与新异的相同之处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呢?因此,阅读者理性视野的开阔与深邃、情感世界的丰富与纯真、感悟能力的敏锐与强弱就显得十分重要。阅读者只有拥有丰富的生活积淀和文化积淀才能理解文本中蕴涵的文、质、法,才能实现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离开了生活,语言文学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既无以创作,也无以理解。只有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习生活,语文学习才能成为流淌不息的生命之河。学生有了真切的生活体验,才能加强对文本的感情和理解,实现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文本作者在文本中所表达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领悟能力,朱光潜说:“本来每个人都只能直接的了解自己的生命,知道自己处某种处境,有某种知觉、情感和活动,至于知道旁人旁物有同样的知觉、情感、意志和活动,则全凭自己的的经验而推测出来的。”而这种经验很多时候都是来源于生活的,要真正实现与作者的同等对话,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库存”,使自己的思想境界、熟悉水平、知识结构提升到与作者旗鼓相当的层面。要达到这种境界不但要广泛阅读有字书(尤其是名著),更应该读社会这本一辈子都读不完的无字书。

4、练习语感,提高语言的敏感性

“有语言才能使人成为作为人的生灵。”有了语言帮能使人成为万物的灵魂。文本阅读中对言语文字的形式感知开始,有力“激活”学生的想象、情感、理解、顿悟等内在的心理要素,引爆学生的思维,丰富而细致地读解文本,感受文本的语言美、形式美、音韵美、人性美等等。对关键的语段、“字字句句打进人心坎里”的句子要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如:《宝玉挨打》一文中,宝玉挨打后宝钗“托”着一丸药来探病,一个“托”字写尽了宝钗练达、圆滑、机智和细腻,可谓一字千金。在这样的文眼、句眼的玩味中“咬文嚼字”,引爆了学生的想象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言的领悟能力,增强语感。言语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中言语形式对经验传达的文学效能;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用言语诉说的方式(书面的或口头的),来诠释“文本”的自我理解,展示“自己”的语言。通过反复的言语输入与输出,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对语言的敏感性。

5、提高认知,体现阅读的时代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与发现。”所谓“常读常新”,是要读者在忠实于文本的基础上延伸、拓展、革新教学论文,注入时代的血液。后人在阅读文本时不必拘泥于文本本身,而应该是不同的心理机制、不同的心境下的独特的理解。德国当代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姚斯也说过:“要使文本以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有着。”如:在阅读《项链》一文时,可提问:当玛蒂尔德得知断送自己一生的项链是假的,她会作何种反应?学生①:她声嘶力竭地喊道:“你是个骗子,我要告你,赔我的青春损失费!”学生②:她呆呆地站了一会儿,喃喃地说:“至少我还有自尊,还有诚信。”……答案不一而足。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穿越时空,转变固有的看法和观点,要用当代的创造性的眼光去观照文本,真正实现文本的常读常新。学生与作者具有不同的时代意识、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认知水平,因此,学生依据自己的前理解(原有的知识经验)去对话,需要跨越的认知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个考核教学论文与提升。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需要,是提高生命品位的需要,个性化解读中读者不断地阐述文本、修正文本甚至颠覆文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世界。因此,个性化解读是阅读教学的灵魂。只有实现个性化解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个喜欢阅读的民族是有进展后劲的民族,一个会阅读的民族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作者单位:312008浙江省绍兴县职教中心)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