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点滴感受

更新时间:2024-04-08 点赞:4558 浏览:13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德育,是历代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21世纪的今天,它更是技工学校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既教给学生知识,又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要兼顾到这两方面,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下面就我在语文教学之中的点滴感受。

一、讲读浅析课文中渗透德育教育

要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深刻地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就必须在阅读的基础上,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入的浅析、归纳和总结。
例如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第四版下册中《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叙述了海伦·凯勒如何战胜病残。在这篇文章中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读精警句段,领会作者崇高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并以中汲取向上的精神气力,特别当今技校生心理脆弱这一特点,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海伦·凯勒身处黑暗之中,渴望与人类交流,得到了世人的厚爱,让学生去懂得来自家庭、社会、朋友的关爱,要懂得回报,以一颗感恩的心态积极健康的生活。

二、在归纳人性人理中渗透德育教育

知识的迁移是语文教学中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强化德育的主要手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德育目标的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人情人理的浅析,来进行德育教育。如我在讲解《屈原列传》这篇课文时,通过对屈原生平事迹的浅析,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首先,先容屈原主要情况。屈原名平,出身于楚国贵族,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并在楚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句式是非不一的新诗体“楚辞”。通过先容使学生对屈原产生敬仰之情,为浅析屈原一生的悲惨遭遇张本。其次,深入浅析文章内容。屈原一生的遭遇可用五个字概括:任—疏—侧—迁—沉。“任”:文中用“王甚任之”总括楚怀王对屈原的信任,以“博、强、明、娴、图议、接遇、应对”点明信任理由,说明屈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外交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屈原的敬仰之情。“疏”:以“王怒而疏屈平”总括屈原生平的第一个不幸,并点明“疏”的理由,说明屈原的正直与奸岳的邪曲冰炭不相容。以先容创作《离骚》的理由和目的为基础,以文如其人的角度,先容屈原的志洁行廉是其“文约”“辞微”“称小旨大”“类迩义远”的思语文学科有着其它学科所无法相比的上风,是强化德育的首发地和主战场。

三、浅析文人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以司马迁、苏轼、杜甫等人实例,给学生讲述品行高尚的人虽为当世所不容,但却通过自身的艰苦努力闪媲于祖国的历史长卷之中,树立学生在逆境中通过努力奋斗成为品行正直高尚而有益于社会思想教育因素,克服紧张、畏惧和怕苦怕累的心理,运专心理暗示法,暗示自己体力好、感觉也不错,以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用留意力转移法,使其把留意力转移到调整呼吸的节奏上来,这样既推动教学论文了他们布满信心地去完成任务,也使他们在努力完成任务进一步磨炼意志品质。同时,在论述的教学过程中密切地联系实际,注重联系实际,有目的地诱导学生结合教材特点和组织策略在实践中进行教育,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帮助,互相推动教学论文,尊重对方,讲文明礼貌,虚心向对方学习,树立上进、好学、友爱的观念,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思想水平进一步地得到进展和提高。综上所述,技校的教学,应始终以“育人”这一教育的基本目标出发,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利用语文教学独占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渗透和培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的素质,促使学生在智力、素质方面的全面进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健康的审美观。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重要的两个方面。语文是人文学科,是富涵人文精神、人文性的课程;在语文教学中,传达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文化精神和人类的文化成果,帮助学生熟悉自我、熟悉社会和熟悉人生,既是人文教育的内容,也是德育工作的重点。因此,笔者以为,德育工作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责任编辑李翔)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