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

更新时间:2024-03-10 点赞:5805 浏览:1995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进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由此可见,朗读在进展语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朗读,把读贯串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更要掌握一些朗读指导的策略,使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练习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缺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假如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秋天的雨》,作者运用艺术化了的语言,布满了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作者通过写人们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表达对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的思想感情,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读出人们悲痛的心情。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表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2.选好练习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以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练习。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捉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教学《搭石》一课,朗读家乡人走搭石的语句:“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在指导朗读前,应先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词语,(如: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问学生是如何理解的,想象到了哪些画面,再让学生想,朗读时这些词应该怎样读,让学生感受着读一读这段话,要留意读好重点词语。我想,这样指导朗读,就避免了学生朗读的随意性。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策略、技能,此时,应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读法,学生得法勤奋练习,朗读水平提高得会很快。

二、创设情景进行朗读练习

看到波涛壮阔的大海,会心胸开阔;看到一望无际的绿色大草原,会心旷神怡。而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海的广阔、草原的美丽呢?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媒体演示、试验、欣赏自然、表演、游戏、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活动富有情趣,学生如身临其境,得其熏陶感染。
1.借助图像,看图朗读
低年级的课文中,都有与课文紧密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既能对学生进行看说结合的练习,也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如二年级有一篇《狐假虎威》的课文,朗读前,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说一说狐狸、老虎及小动物的不同神态,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东张西望、半信半疑;小动物满脸恐惧,吓得撒腿就跑。然后再让学生看看这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进行想象后再作朗读,效果很好。
2.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神悟。小学语文类型不一,假如能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适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开国大典》指导过程:孩子们,假如你就是中心电视台的首席播音员,要向全国人民先容开国大典的盛况,你准备怎么读?此时响起雄浑激荡的《红旗颂》,孩子们放声朗读,一个个专注投入,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在乐曲与朗读的交汇中沸腾。
3.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
表演朗读是对课文内容最形象、最生动的再现。低年级课文中,有很多的童话、寓言。学生在基于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表演朗读,并进行适时评议,更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例如教学《军神》一文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人物,分表演2小组上讲台进行表演朗读。要求他们读出医生的情绪变化,刘伯承的顽强的意志和忍耐力。表演朗读后,学生自己充当评委,对表演朗读好的同学给予恰当的称赞,并提出中肯的意见。在一演一评中,学生深刻领会了军神的真正含义,让学生以心底产生出对刘伯承将军的由衷敬佩。

4.利用电教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电化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它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面对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音乐,做到目观其形,无闻其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马上入情入境,进入朗读角色。例如在《浪花》一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画面上出现蓝蓝的大海、金色的海滩,伴着“哗哗”的海浪声,小女孩赤着脚在海滩坐在山摊上,海浪冲击着她的小脚丫。在舒缓的、柔柔的的音乐中学生一边听着朗读,一边欣赏着大海美景,以至音乐停了,学生还沉浸在遐想之中。

三、利用范读,指导朗读

范读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理解内容,提高朗读能力的有效策略。出色的范读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地传达出来”。这样的范读语言清楚,委婉动听,可以捉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点燃学生的“趣”,活跃学生的“思”,进展学生的“智”,给人以美的熏陶,学的榜样,范读应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不要机械地模仿,以免造成动嘴不动脑的后果。
1.教师范读,指导朗读(下转第197页)
(上接第78页)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先行一步作垂范,要求学生读的,自己先会读;要求学生背的,自己先会背。在低年级,应主要以教师范读为主,指导学生养成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克服照字读音的顿读以及和尚念经式的唱读,做到不读断句,使句子连贯。范读时必须给学生以示范,学习的榜样。教师范读时应声情并茂,和谐婉转,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自然的、娓娓动听的声音,直观地再现作品的神韵意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美感,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朗读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的范读除了声音的传递外,表情和体态也作为一种信息,及时、直接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最直接地示范和启发。以而有效地了解学生的朗读技能,提高了朗读水平。如教学古诗《望天门山》,因诗歌语言凝练,学生对语言感受力不好,学习兴趣不浓。我就借助多媒体,进行满怀、抑扬抑扬地范读古诗,进一步理解了诗的意境,读起来就有了。

2、学生范读,指导朗读

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很少看到让学生来范读的,普遍是老师范读或听录音读。实在,学生砝读有着其无法替代的上风。叫学生范读,一方面对范读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荣誉、一种奖励,能促使其更认真地学,另一方面对听读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学习和比较的机会,会暗暗促使他们练好朗读的决心。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运用学生的范读,能强化班级中学生之间的竞争心理,使范读的效果得到加强。

3、录音范读,指导朗读

录音磁带范读,字正腔圆,节奏新明,语调抑扬抑扬,角色明显,给人以无穷的韵味和美感,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弥补了教师素质的不足。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