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和误区

更新时间:2024-02-25 点赞:5019 浏览:1429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应提倡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浅析不足、解决不足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解决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足,有效地强化教学效果。本文就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和误区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启发式教学运用误区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并且要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启发式教学势在必行,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他们思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推动教学论文身心进展。启发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而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运用最为广泛,小到一个不足的质疑,大到一种理念的熏陶,甚至是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

一、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去质疑,积极思索。质疑是思之源,疑是学之始。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他以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启。”“愤”意为发愤学习,积极思索,然后想把知识表达出来;“启”意为开其意、指导;“悱”意为积极思索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这就要求老师给予指导、解释,使其清楚。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而言,需要掌握的内容多,很难在较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论述知识解决实际不足,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过不去的“坎”。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浅析解决不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应该做到以下一些。

1.采用发散学生思维方式进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实施步骤是:根据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所需要的高效思维策略,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不足,根据所设计的不足启发学生思索,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提出不足、自我启发。这一策略的实施以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索的不足。譬如在《泊秦淮》中,可以设置这几个不足:(1)作者停泊在秦淮河看到、听到了什么?(2)看着眼前秦淮夜景,作者有何感受?(3)作者听到商女的歌声,他又作何感想?(4)秦淮之景之声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会很轻易感受到杜牧的聆听“亡国之音”不胜感慨的情感。

2.采用设疑法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

学生本来对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产生疑问、思索疑问、解释疑问,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觉探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在课外阅读中学生接触到苏轼的《浣溪沙》,其中有一句:“谁道人间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我就提问学生:为什么流水会向西流,不是都说“百川东到海”向东流的吗,难道是诗人出错了?这下子学生就来兴趣了,互相讨论,查找资料,最后得到了正确答案——蕲水(今湖北浠水县)“水极甘洌,下至兰溪,水作西流”。

3.运用多种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科学与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课堂管理方式,积极健康的课堂文化氛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该有科学的授课策略。教育论述家曾明确以为最有效的学习策略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不足的方式策略,让学生直接介入探讨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策略。
不仅在课内要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而且在课外要介入社会实践。教师启发应该能够激起学生介入智力活动的兴趣,以而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教师的启发还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深度,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学生通过自觉积极的思索能够获得基本正确的结论。顺利简单的“启发”出的结果对学生的思维力度价值是有限的。

4.让学天生为认知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意识到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设置情境。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境环境,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现实不足的情景,让学生提起学习的兴趣。(2)示范操纵。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作示范操纵,以便于学生“学习知识迁移”。(3)独立探讨。让学生独立思索是认知的主体体现,能为解决不足打下基础。(4)协作学习。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解决不足。(5)总结评价。教师总结点评学生学习的效果,是学生学习的参照点。

二、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关键

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培养学生浅析不足、解决不足的能力,通过经历不足的解决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对解决不足策略的探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

根据个体心理进展特点,低年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语文与生活与历史各个领域都有联系,这样就决定了对各类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应该立足于他们的知识结构。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是启发式教学法的基础和出发点。按照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进展是随着学习层次的深入而获得的。学生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积极主动地与新的知识进行相互作用,或者将新知识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者转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顺应新的知识,以而使认知结构得到进展。

2.把原有的认知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转化

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中心环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的思维过程。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落差,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设置平台,使新、旧知识之间呈门路式梯度,这样便分解了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难度。对学生来讲,分步式练习更易于掌握;对教师来讲,也更易于引导。教师三言两语直接向学生先容概念,然后立即让学生运用概念解答教学不足的情况是十分常见的。这事实上是在学生没有真正获得概念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运用概念。显然,这样的教学是不可能富有成效的。而反过来,引导学生浅析概念、理解概念,那么运用概念就轻易多了。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留意把握“梯度”,分阶段对学生加以练习,再连贯起来。在每一个小的阶段,针对所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巧设疑难,恰当引导。另外,设置悬念也是引导学生思维的好策略,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讨、追求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波涛起伏,回旋跌宕。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设计“自我提问单”,使学生按一定的程序自我提问启发。这样,学生就能掌握解决一类不足的策略,同时也能提高独立思索和独立解题的能力。

3.掌握广博而精准的知识

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学科知识是相联系的。教师要向学生传播某一门学科的知识,本身必须掌握与这门学科知识有关的其他若干知识。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丰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想,进展学生的智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的教师以良好的愿望出发,恨不得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以为在课堂上讲得越多越好。实在,这样做反而会适得其反,由于不让学生独立思索,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学生并不能全部接受。只有少而精,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索,让他们通过自学去获得多博的知识;只有精准,才能使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去思索不足,不致被过重的教学内容压得喘不过气来,应当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思索,去消化,去创造。因此,要让学生获得的知识多一些,教师就要教得少一些,但要教得精一些。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