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回归本性

更新时间:2024-03-27 点赞:15193 浏览:688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要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必须落实“双基”,学生要通过朗读实践去整体感悟,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语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进展。
关键词:创设情景角色移位以情
要想使学生通过朗读达到有效的感悟,调动学生的情感介入至关重要。语文课标实验教材所选入的都是布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挚、富于人情味的好文章。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由此,调动情感介入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介入呢?

一、以情,感知语言

教师必须先“动情”,要用自己的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要善于通过自身丰富的富于变化的表情和情真意切的语言等,将自己的内心真情向每一个学生进行“辐射”,以情。假如教师本身无动于衷或无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例如,教学《春蚕》一课时,上课伊始,我便有声有色地背诵起孟郊的《游子吟》来。背完后,我又满怀地讲述道:“是啊,多么慈爱的母亲,多么伟大、无私的母爱!母亲为了我们吃苦受累,默默操劳,任劳任怨。以古至今,‘母亲’始终是很多诗人和作家所追随的主题。著名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中的母亲形象,更是让所有的观众都哭红了眼睛,哭干了眼泪。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再去熟悉一位伟大的母亲。”接着,我便让学生全身心地动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索:课文主要描写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读完课文,学生已能初步感悟到了真情,这情里有母亲对子女的慈爱,也有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教师以自身的情感给课文注入了生命,使课文变得鲜活起来,引发了学生的阅读。

二、创设情境,吸纳语言

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介入,必须千方百计地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除了利用情态语言等“煽情”之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录像等)、讲故事、设置悬念、安排表演等,尽快地让学生入文入画,入情入境。通过音响、图片,化静为动,挖掘内涵,符合“儿童用声音、色彩、形象来思维”的心理特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进展了能力,还给学生以灵魂的洗涤,学生感到回味无穷,朗读达到了真正、有效的感悟。

三、角色移位,进展语言

调动情感介入最关键的还是学生的角色移位。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体悟情感,体验生活,而不要成为读书的局外人或旁观者。在教《特殊的葬礼》一课时,为了达到“悟”的目的,进一步让学生领会课文的内容,我要求学生把文中的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来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课文内容作适当的添加。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他们纷纷举手,争着读“我”的故事,读得情真意切。一位学生这样读:“我,塞特凯达斯瀑布,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举世著名。看,汹涌的河水以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听,那声音似万马奔腾,春雷滚滚,多么壮观!你瞧,人们以世界各地慕名而来,他们被我深深地吸引住了,流连忘返。可这是以前的我,而今,我不再有往日的壮观了,我在日益枯竭,就像那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只等着最后的消亡。我的心在流血,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呀?”这一句句,一声声,都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感情,融入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很好地激发了感情,强化了朗读感悟,真正做到“我心入书,书入我心。”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只有这样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作用,才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吸纳与进展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积累大量的、美的语言材料和感性熟悉,加宽加厚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为自己提供一片寻找自我、进展自我的广阔天地,让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真正回归到语文的本性上来。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