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中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25371 浏览:11777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推动教学论文德、智、体、美的和谐进展。”因此说,没有美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以小进行良好的审美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陶冶美好的性格情操,培养崇高的道德品质,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充分重视美育。

一、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体现美、创造美

优美动人的诗文应反复朗读,于诵读中感染熏陶,这对学生的心灵所起的塑造作用,要比说教大得多。因此,要通过课文内容、课外阅读、格言警句的反复诵读、默想回味来进行美的熏陶感染。朗读的形式很多,有范读、齐读、自由读、个别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合作读等。通过朗读,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平平无奇的文字“活”起来,“火”起来。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朗读中,学生产生了不吐不快之感,于读中体现美、创造美,并“把自己体念过后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在教学《钓鱼的启迪》时,当“我”钓到一条大鲈鱼时,十分兴奋:“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以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指导朗读这句时,有位同学就把“啊”这个字读成惊喜的语气,我问为什么,他说“由于这是一条以未见过的大鲈鱼,所以要读成惊喜的语气。”我肯定了他的说法,并指出:朗读的语气没有约定俗成的格式,只要你觉得合适,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这么一说,又有一位同学说句末的句号应该改为感叹号,理由是作者看到自己钓到一条那么大的鲈鱼,心情一定很激动。
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启发学生把握语言文字的作用和情味,意会到作者的所见所感,体验作品所传递的美感,并明白美所具有的时代性、共同性的道理。学生朗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他们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也逐步得到了提高。

二、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写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情感体验。如教学《五彩池》时,让学生通过文本的熟悉,以可见的画面中形象地领略五彩池的“形美”“色美”,让学生自然地进入神奇的境界,沉醉在美的氛围中,达到审美目的。又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亲眼看到“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十分宁静”;看到“阳光照不到海底……500米以下就全黑了……有很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的奇妙景象。让学生亲耳听到“海底的动物在窃窃私语”,学生的兴趣一定高涨,一定能更好地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

三、通过课外阅读补充美

语文美育光靠课内的若干篇文章来开展是有限的,只读课本,不广泛涉猎是不够的。课内是流,课外是源,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提高审美能力。
例如,在欣赏完《火烧云》中晚霞绚丽多姿、变化迅速以后,我带领学生走进《海滨仲夏夜》,用相同的学法,去感受另一番海边傍晚的美。课内时间拓展是有限的,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向学生推荐一些小美文,让他们诵读,使他们在诵读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比如让孩子在《鲁滨逊漂流记》这样一类作品中感受人物的勇敢、布满聪明,感受人物的形象美。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展开公道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在《敕勒歌》中,带学生一同感受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布满生气的游牧生活,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天似穹庐,地上绿野茫茫,风中草儿如绿浪翻滚,现出成群牛羊……”一幅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熟悉课外作品的语言美。如冰心的《繁星》《春水》、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绿》等,都是学生值得欣赏的作品。课外是文学的宝库,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指给学生一条广泛吸取“美”的途径。
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育。只有把审美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才能全面完成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反过来,语文教学无论以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课堂氛围来看,都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审美因素,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使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成为可能。文学之美,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如杏花春雨、小桥流水,如群峰竞秀、万壑争流,美得令人震颤,令人目眩,令人荡气回肠!“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美育在开拓学生智力、净化情感、构建人格、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全面进展上,具有其他各育所无法代替的功能。
(通州市三余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