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散文教学策略

更新时间:2024-01-30 点赞:2930 浏览:69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散文的取材广泛,体现形式灵活多变,行文的跳跃性大,因此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往往捉摸不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要达到的写作目的,更不易领会他的艺术特点,以中概括出他的思想内涵。一般来说,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写基础之后,再进行散文教学比较合适。为什么呢?我以为散文多是形象化的语言,蕴含着艺术形象,并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来描绘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能以情感上感染学生。
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按照散文的基本特点,充分利用散文教学的有利条件,采用各种不同的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散文教学的策略,除了利用各类散文有关的记叙文教学、议论文教学、小说教学、诗歌教学的策略以外,还要以散文的特点出发,着重如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一、要把握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其取材广泛自由,表达方式灵活。散文的题材广泛,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无所不包,大至国内外风云变幻,小至涓涓细流,绵绵细雨,都可信笔挥洒,点染成篇;表达方式灵活自由,论人、论事、摹景、状物,抒怀、议论,灵活多变。但散文无论题材是多么广泛,无论表达方式是如何多样,我们在教学时还得捉住“形散”的另一面,也就是“神不散”,所谓“神不散”是指散文线索集中明晰,脉络一线贯通,紧扣中心。散文(不管是叙事散文,抒怀散文,还是说理散文)一般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指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怀写意,明理言志。弄清文章的脉络,以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点,这是鉴赏散文最重要的一步。如《荷塘月色》,是按照“出家门——漫步小径——荷塘月色——忆采莲——回家”的顺序来写,核心形象是朦胧静谧美的“荷塘月色”!
读散文,首先要捉住它的“神”,正确的捉住了“神”也就是捉住了中心,理解了内容。怎样才能捉住散文的“神”呢?散文中有的语句有揭示全篇主旨的作用,它好似于理解全文的钥匙,这重要的语句,我们称之为“文眼”,捉住了“文眼”便捕捉住了散文的“神”。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中,开篇就点出了“我和父亲不想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再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理解了这句话,文章提示的人生哲理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让学生领会散文的意境

首先,要浅析散文的意境美。
“意”,是指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彩,“境”是指具体事物所组成的画面。“意境”是“意”和“境”的统一,即作者融情入景,寓情于物,因事生情,托物言志。古今优美的散文都讲究意境的创造。例如《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本来平平常常,然而在朱自清的笔下,便如此优美动人了。这就是由于特定的情绪——“心里颇不宁静”——因大革命失败而流露的淡淡的哀愁,作者个性化的人格——真、善、美,三者在月下荷塘的画面里交融在一起。我们在阅读学习散文时,要善于披事入情,即景悟情、体物察情,以而可视可感,有声、有色、有形的主体形象中,以情景中的和谐统一中,把握深刻的主题思想,理解景中所寓之情和物中所托之志,以而受到其艺术感染,欣赏文章的意蕴之深,意境之美。
其次,领会散文的意境美。
记叙性散文并不停留在记人叙事上,抒怀性散文并不满足于泛泛地抒发情感,议论性散文也不仅仅是为了阐述论题,好的散文大都具有诗的意境,作者是把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强烈感情熔铸在所描写的对象,所阐发的道理当中,使内容更有深度和新意,更富有感染力。同诗歌相比,散文的描绘具体显豁得多,这也为深入领会散文的艺术意境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要知道诗歌教学中的辨词析句、描绘渲染,反复朗读,在散文教学中也都是适用的。象记叙性较强的散文,也要通过朗读与想象,渲染与描绘,领略其深刻的意境与。散文教学中加强这一环,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受,提高独立阅读欣赏的能力,又可使学生更好的领会作品的语言,提高运用艺术语言以事写作的能力。

三、散文的清丽、优美的语言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无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灵活,寓于变化,有的质朴淡雅,如吴伯箫的《菜园小记》中:“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洁,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布满了无穷生机。”用了对偶、排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质朴淳厚清新优美。有的绚丽多姿、优美动人,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似乎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有的饱含深情,情真意切,如《藤野先生》作者写的是自己终生难忘的恩师,记的是震撼作者灵魂的典型事例,因此不管是抒怀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以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一篇散文有一篇散文的特点,或优美、或隽永,或简洁明快,或蕴藉凝重。我们在阅读欣赏散文的时候,要善于捉住其语言特点,认真品味字、词、句,赏析语言的表达方式,注重其修辞特点,以而领会散文表达的感彩。

四、还要咀嚼散文的精妙之处

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蕴藉深邃,或体现在其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体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造句的精炼生动。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的理解的条件下,假如能揣摩咀嚼文章的一、二精妙之处,才算做到真正作用上的理解。揣摩咀嚼的过程有一个发现提出不足解决不足的过程。读《藤野先生》可以琢磨文章开关两段为什么要描写中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怎样评价鲁迅“弃医以文”的思想转变?获得答案的过程,即是对文章的反刍,也是对自己思维的开发。更能深入地领会文章的内涵,感受作者思想的变化过程。揣摩咀嚼还可以借助联想,围绕文章内涵发挥思维,读《我的空中楼阁》,可以联想中国文人的山水田园情结,比较陶潜、王维、李白、欧阳修与李乐薇寄情自然的异同点,品味作者“诗意栖居”生活态度;读《灯下漫笔》假如能联系历史与现实,对鲁迅所言“人的价值”做深入的独立的思索,那么这样的教学,也可以说是读者自我思想情感的陶冶过程。

五、让学生把握散文的结构线索

散文以形式看,结构是“散”的,灵活多变,样式众多,不拘一格。每一篇散文都有一条线索作为组织材料的中心,各部分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有的以人物为线索,例如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有的以某个事物为线索,例如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有的以作者的活动进程为线索,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有的以作者感情的进展变化为线索;还有的散文以一条线索为主,又包含另一条或多条线索。所以这就要求辨别散文的不同写法,把握不同类型的构思线索。
由于散文的线索反映作者的思路,体现整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也对各篇散文写作策略的运用起指导作用。文章如何开头结尾,前后怎样呼应,突出哪些重点,以及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或是波涛起伏、或是彩笔浓抹、或是虚实映衬、或是质朴无华,都与构思线索有关。因此,让学生把握散文的结构线索,作为理解作者命题立意和运用写作技艺教学论文的钥匙,有利于提高阅读鉴赏散文的能力。
此外,各种类型的散文,乃至同一类型的各篇散文,几乎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中必须十分留意这一点。教学时,在仔细辨别和把握住散文特点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步骤和策略,才能真正破除散文教学的公式化,提高散文教学质量。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