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情感,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更新时间:2024-03-27 点赞:4429 浏览:1289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以事学习与思索。他倡议教师要积极地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使自己的课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情感,提高教学效果呢?笔者以为可以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品析词句,获得情感

课文中的语句表达了特定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抓关键的词句,进行启发、引导,仔细揣摩、品味,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如《姥姥的剪纸》一文中,作者在刻画人物、描摹情景时,将自己浓郁的情感渗透字里行间。教学中就要捉住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仔细品味。在教学课文时,笔者首先抓最后一部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即变得有声有色。”这句话细细咀嚼,加以品味。教学中可捉住句中“有声有色”这个词,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这个词中的“声”和“色”各指的是什么。学生通过对全文的把握,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童年生活体验,明白“声”也许是邻居们的赞叹声,也许是姥姥的剪纸声;“色”指的是作者五彩斑澜的童年生活,把“有声有色”的内涵又作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以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的因素往往对人的情感起感染的作用。学生涉世未深,所识有限。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如临其境,备受感染,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教学《月光曲》时,笔者用这样的描述把学生带到那莱茵河畔的月光下的小屋里:
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的?以哪一句可以看出?(花了一夜功夫,才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下来了。)显然,贝多芬是在小茅屋里乘着兴致把曲奏出来,而后追记的。那么,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的呢?大家看,课文插图,那皎洁的圆月就在窗外,月光是那样的明,又是那样的美,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清幽”。“清”是指清亮,“幽”,表示美,而这种美又给人以宁静的感觉,所以书上说是“清幽的月光”。这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啊,小茅屋里的一切是这样的明亮,课文上用了一个比喻,“好象披上了银纱”。“纱”是柔柔的,“银纱”就不光是柔柔,而且明亮,该是多美啊!现在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一节课文,细细感受这清幽的月光下的一切——这被晚风吹起的破旧的窗帘,那月光下的穷苦而向往美好生活的皮鞋匠,盲姑娘……
用这一段话语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此时此刻激动的心情。

三、指导朗读,抒发情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练习,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展语言、陶冶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用语言的声音、节奏、韵律把作者浓浓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形象、生动和深刻,以读传情,以读悟情,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苏教版小语第九册《鼎湖山听泉》一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文中第三段写听泉时的美妙感受,作者用了:“那像小提琴一样柔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一串排比句式,将四种不同的泉声分别比成“柔柔”的小提琴声,“清脆”的琵琶声,“厚重”的大提琴声,“磅礴”的铜管乐声,相似而整洁的句式娓娓道来。教学中配以优美的画面、引人入胜的音乐,让学生先理解作者用词之精当,语言之美,然后在朗读声中体味出美的韵味。

四、寻找文线,发掘情感

在教学中,探讨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脉络,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能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和演变中,以感受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态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剪枝的学问》一文是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的,所以笔者决定还是带领学生抓好情感主线,逐层深入探究。牢牢捉住这条线索,引领整堂课的教学。首先捉住“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这条心理变化的线索,先找出词语,初读感知“我”的心理变化,然后再顺着文理,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我”的心理变化。就这样,一条主线贯串整课的教学,做到思路清楚,重点突出,读中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感受。在随“我”的情感变化起伏中,学生“入境始亲”,层层深入,与文本自然对话,内化感悟,共鸣共振。

五、观察想象,获得情感

课文中的插图是大有作用的,有的插图对于学生感悟文本,获得情感是不可或缺的。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天火之谜》中有两幅插图,一幅是雷暴发威的情景图,另一幅则是富兰克林做“鹞子实验”时捉住“天电”狂喜图。假如深入解读教材,就会发现,这两幅图在内容上有着递进的作用。前者突出的是雷暴的可怕,后者则突显富兰克林不顾个人安危揭开雷电秘密的大无畏精神。教学本课时,可利用这两幅图进行新课导入,也可以利用这两幅图进行结课扫尾,更可以利用这两幅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或结合课文内容,以给插图起名字的方式,让学生在图文结合的动态思索中体验科学家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领悟文章所蕴涵的情感。这种插图间的递进使用,也锻炼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情感,是良好课堂教学的催化剂,要让学生学好,就要充分调动学生、教师、教材的情感因素,形成一个良好“情感场”,使学生学得愉快,进入角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