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统一

更新时间:2024-01-20 点赞:23669 浏览:10728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听了张元国老师《爱如茉莉》一课后,我感想很多,获益匪浅。现将一些收获、疑问以及不成熟的倡议与大家分享和商榷。

一、捉住文眼,剖析课题

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捉住了文眼才能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意。张元国老师在这一点做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板书“爱”字后先问学生“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继而板书“茉莉”一词,通过学生的读而后又让学生谈谈对茉莉的了解(包括自己对茉莉的印象和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最后板书“如”字并发问:“为何把爱比作茉莉?”于是,文章的整条主线便“浮出水面”,下面的所有不足也就围绕这一主线展开。张元国老师这种“画龙点睛”的策略很值得学习,这也基本符合每个班级学生的特点:写作时,很多学生为了完成写作而写作,忽视了题目的整体概括作用;有些学生写作时题目的范围太大,比如写寒假里欢快的一件事——堆雪人,用《堆雪人》这个题目一目了然,而有些学生偏偏用《欢快的寒假》作题,将题目的概念扩大化了。所以,这样的剖析策略能给学生一个启迪:题目就是文眼,内容要以题目为中心。

二、注重策略,明确要求

张元国老师在教学的同时,时时处处注重教会学生的学习策略。这些策略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在以后的学习中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张老师出示推荐读书的倡议:(1)利用身边的资源去解决不足(查字典、问老师和同学等)。(2)把课文读正确、通顺。这两条倡议解决了学生初读课文时碰到的不足,同时也提出了初读的要求,即正确、通顺。只要策略适用、要求明确,解决不足自然会达到“有效”。

三、适时点评,起到督促和鼓励的作用

如张老师提出要求:“你能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吗?”有个学生回答时滔滔不绝,把细节不足逐一表达了出来。这显然不符合要求,张老师的评价是:“你的记忆力很好,但是还要简短一些,用一两句话来概括。”这样的点评既表扬了学生,又让学生熟悉到自己的不足,可谓两全其美。
在点名读课文时,其中一个学生第一次读得很不熟练,继而读了第二次。张老师适时发问:“通过第二遍的读,你发现了什么?”有个学生就说:“明显比第一次读要流畅多了!”张老师的评价是:“长期这样读下来,读书水平就会提高了!”这样的评价以眼前的事实出发,很有说服力,学生再读下去的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而且张老师又让该生读了第三遍,并及时评价:“最后一词读得很正确!”时时给学生以鼓励,让他在其他同学眼前愿意读,而且也会更加专心读。我觉得,这就是“有效”。

四、由浅入深,步步深入

本课的教学特点,不仅体现在读的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而且对读的要求也一步步深入:初读(正确、通顺)——熟读(流畅)——精读(读出味和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难度逐步增加,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出感受、领悟感情。继而通过理解关键词、捉住关键词、感受细节的气力等细微之处,一步步让学生走进情境、感悟深情。

五、注重读书策略,指导有方

比如“记住”一词放在句前、句后该怎样读,然后让学生各读一遍,继续追根究底:“你以中读出了什么?”这样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比较,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妈妈对爸爸的关心。合适的策略更能让“有效”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

六、听写词语重视学生的基本功

“听写词语”环节踏踏实实,务实有效。它不是为上课“好看”而故意造作,而是真实再现了最朴实的语文课堂。

七、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作者理解:爱如;你理解:爱如。
张元国老师设计的这个不足,不仅让学生说出了文章的中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熏陶、感染的作用。这才是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体现了新课标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