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回归真实作用上语文对话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29 点赞:4143 浏览:99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理念和策略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清风,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革新教学论文意识。但是,一些教师在新课改对话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却值得反思。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和平时的听课,以为新课改对话教学必须走出这些误区,以浮华回归务实。
【关键词】新课改对话教学误区矫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应指向每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新课改以来,对话教学理念的引入,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仔细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由于认知的偏差、理解的错位,对话教学中出现了很多虚假和浮夸的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厘清对话教学的内涵,以对话教学的误区里走出来,构建真正有效的语文对话教学方式。

一、误区:真实作用上的对话缺失

1.教师依然是对话的“主宰”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新课改以来,教师固然以形式上给予学生自由言说的机会,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对话权仍然掌控在教师手中。体现在:教学设计的编写、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结果的反思等都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教学过程中固然也有学生回答不足,但这些不足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了的,连答案都设计好了,教师一步一步地牵着学生走向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答案,教学过程完全封闭在教师的诱导之中,教师以自己的浅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课堂对话成为掩耳盗铃式的“假对话”。在教师严密制约教学论文的对话中,学天生了盲人的眼睛、聋子的耳朵,其个性、情感和思想的培养成为空话。这样的语文课堂不是学生主体主动习得、感悟和建构文本作用的过程,而是在教师强势主体牵压下的“表演”,所谓的教学对话成了语文课堂的虚假饰物和华丽包装。

2.文本成了对话的“由头”

文本语言是师生课堂对话的直接凭借和依据,是师生对话交流的第一资源。作品的未定性与作用空缺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作用,以而赋予它介入作品作用构成的权利。正因如此,语文课堂教学应立足文本,本色对话。而有的教师为了天生“无法预约的出色”,为了“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就以“同等的首席”中让出来,成了对话教学的“旁观者”和“局外人”,任凭学生抛开文本,天马行空,自说自话,语文课堂出现了热热闹闹的,但却阔别了文本的貌似对话,教学严重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如,一位教师教学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上课后老师问学生要求讲什么,学生说,“鲁迅花了那么多笔墨讲吃螃蟹的事情,有这个必要吗?”老师接过话说:“好,这堂课我们就讨论这个不足。”于是,学生争来争去,一堂课倏忽过去了。
这样的课堂对话完全游离了课堂教学主题,造成了课堂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这种脱离文本视阈,缺失文本价值取向的对话,只是徒有对话外表而没有对话实质。这样的对话教学越多,课堂教学间隔目标达成就会越远。

3.对话成了少数优秀学生的“专利”

对话教学蕴含着师生、同等、倾听、理解等思想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同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推动教学论文者。”这就要求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最同等、最真诚的交流,真正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领域,倾听他们幼苗拔节、心灵开花的声音;分享他们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途中五彩斑斓、妙趣横生的趣味……遗憾的是,我们发现很多语文课上,少数能说会道的优秀学生几乎垄断了课堂的话语权和表达权,他们频频地发言,屡屡地表演,俨然是对话的“贵族”,而其他学生则很少有自由表达的机会,少数“差生”更是与对话无缘。对话主体严重失偏,对话机会严重失衡。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能漠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别,而应将它开发成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别,赋予每个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利。实在,教师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就是在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二、矫正:“有效对话”的实践对策

阅读教学对话是一个蕴含丰富的分层级过程。“在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师生读者各自与教学文本对话在前,师生之间以教学文本为的教学对话在后,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延伸。没有成功的阅读对话,也就失去有效地阅读教学对话的条件。”因而,无论是与文本之间,还是师生之间,对话不仅是一个时髦的名词、一个新潮的理念,更应是一种实实在在、付诸课堂实践的全新的阅读方式和教学行为。

1.立足文本,本色对话

每一个教学文本都是一个等待师生发掘和探究的教学资源。阅读文本就是读者主体与文本主体、作者主体、编者主体的对话过程,也是一种探究文本“话中话”的过程。
所谓“话中话”就是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深层意蕴。对话教学就是要求学生“以文本里走个往返”,全面理解和掌握“语言文字本身所有的作用和情味”,走向文本作用的不断天生,以而构建具有真正作用的“生——本”对话联系。理解教学文本的主要方式是阅读和感悟,探究教学文本的主要途径是“交往和对话”。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阅读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主体和文本主体“交往和对话”的过程。通过细读文本,师生沿着语言文字的这座“桥梁”,披文入境,走进文本的内部世界,和文本对话,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感受文本的思想感情。

2.拓展文本,天生对话

文本的作用不是凝固不变的,每个有价值的文本都留有作用的空缺,文本的这种空缺就是文本的“话外话”,也就是文本作者的“弦外之音”。作者创作文本时有意无意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停止、无言、无声、无形等部分,留下的“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给读者通过“有形”部分进入想象空间以极大的可能。“不确定性”和“作用空缺”构成了文本的开放性结构,召唤着读者的阅读期待,诱发着读者的想象,它是读者天生与文本对话的切入口。读者可以既钻入文本之中,又站在文本之上与作者进行对话,天生文本新的作用。因此,读者要驱遣想象,激活思维,建立起与文本对话交流的桥梁,达到对文本作用个性化的理解,课堂上教学文本也应如此。

3.多重对话,形成“磁场”

假如说阅读主体作为个体读者,在与文本主体进行对话的时候,更多的是凝神倾听和揣摩作者主体和编者主体的心声,沉浸在自己沉思默想之中,那么教师和学生带着与文本主体初次对话的结果进入了课堂,一场多主体、多向度、多层次的阅读教学对话“磁场”就形成了。他们各自发现教学文本空缺的不同,各自选取介入教学文本的对话对策不同,各自对教学文本的初步理解和质疑也有所差别,而这些都要在课堂这一共有的对话“磁场”中汇聚、碰撞。他们之间的质询、答疑、赞赏、批判,不仅给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话题,而且其中又蕴含了重要的教育主题和教学内容。
对语文课堂教学来说,不但每个教师、学生能相互成为他人的一个对话参照,而且教学文本中的人、事、情等也能成为每一个阅读主体的对话参照,并且这种参照既是指向历史的又是指向现实和未来的。祥林嫂、闰土、夏瑜等人的命运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面貌,我们可以把他(她)们与今天的阅读主体处境作一比较对话。阅读主体就是在这些比较对话中确认自己的有着,以而共同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安徽省巢湖市第二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