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运用中误区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4-04-02 点赞:6709 浏览:2117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误区一:机械灌输,限制思维想象的空间。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黄果树瀑布》时,将自己对课文的预设体现为多媒体的演示。课堂上,教师手按鼠标只管一路点击,授课只是照本宣科,课堂上瀑布的图片、声音、视频交替出现,结果是整堂课学生都被大量信息包围着,根本没有机会思索、想象和理解。学生似乎接触到很多信息,实则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根本就没有记住、理解更多知识,更谈不上去反思、革新教学论文。这样的做法,固然有现代化教学手段包装,但实在质还是“满堂灌”,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
误区二:过分依靠,忽视师生情感交流。在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双方感情的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有语言、手势、肢体动作以及神态等,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品味语文之美一个明确的暗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每个有经验的教师也都能以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但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师生的交流中加入多媒体这个“第三者”,构成教师——多媒体——学生三者的交流,知识的传递都要通过多媒体才能实现。教师分心于关注多媒体的操纵与演示,学生精力集中于观看屏幕内容,思索屏幕上的不足,人性化的师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严重削弱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
误区三:忽视文本,削弱对语言的品味和把握。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小,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
一位教师执教《雾凇》一课,不仅呈现大量雾凇的图片,还播放数段雾凇的视频,一节课下来,学生走马观花似的看了“电影”,除了对“雾凇”有印象外,对书中文字的描写可以说是一片空缺。用影视替代学生的文本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象,显然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语文学习需要对文本进行品味,对情感进行体验,这是无法用一两个或一组画面来固定的。假如忽略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而试图将有着丰富想象空间的语文直观化、图像化,那就把语文课上死了。如一味以直观形象的画面代替文本阅读,必然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甚至造成学生思维水平的停滞不前。
当教师拿起和运用信息技术时,不得不深思: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上风,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1)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上风互补。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之间不是相互排斥的。在传统教学方式中,诸如教师的肢体语言、师生眼神交流、课堂提问等师生互动技艺教学论文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要将二者上风互补。在多媒体课件演示中适当穿插突出重点、理清思路的板书,这样有利于教师把握授课节奏,同时有助于学生留意力的集中、对重点知识的消化吸收。授课时鼓励学生提不足,留出时间进行课堂讨论,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介入意识。
2)以教学需要出发,讲究适用。以课程教学内容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每堂课都适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基于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品味课文的写作策略,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必须以教学需要出发,在多媒体技术能最大化地表达教学内容时,公道使用多媒体,做到恰到好处。教师在制作课件前,应精心探讨教材和教法,认真备好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考虑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突破重难点、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思维与审美能力等方面多下工夫。预留一些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激励学生思维,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索。要通过激起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推动教学论文学生主动思维,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益。同时还要恰当地选取媒体。录音、录像、投影、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网络等,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利弊;制作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平台,Flash动画制作,各有各的功能。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根据教材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公道选用。
总之,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也不能因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而拒之门外。教师应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有理性的熟悉,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公道运用,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以而开创语文教学崭新的局面。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