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虚拟自我探析

更新时间:2024-04-08 点赞:32671 浏览:15485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网络时代的到来营造出人类新的生存空间,给人的自我存在与自我表现带来了新的方式,即在网络空间中自我的存在方式——“虚拟自我”。网络中的虚拟自我是现实自我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衍生物。网络技术的“人际性”、“后现代性”、“去抑制性”以及“容器人”效应,是网络中虚拟自我能够存在的技术条件。网络中虚拟自我存在的心理学根据,在于它是对人们所缺乏事物的心灵补偿、自我认同的实验室,面具下的自我舞台,以及新的健康人格诉求途径。网络中虚拟自我的价值在于,它是认知世界的新工具、自我价值实现的新方式、追求自由的新方法。事实上,在网络出现之前,虚拟自我已经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表现为理想的自我、虚构的自我、想象的自我、矛盾的自我,只是没有成为独立的存在,而常常被人们忽略。这些虚拟的自我与现实自我存在着矛盾与冲突。网络技术出现后,使人们摆脱现实世界各种条件的限制,在网络空间中可能获得更多的亲身体验和在场感,为虚拟自我成为相对独立的存在提供了条件。网络中的虚拟自我的发展可以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低级阶段的虚拟自我是依靠网络环境的虚拟自我,具有明显的感性特征,受到网络中外界信息和网络运营商的很大影响,往往不能自控。尽管从心理上可以感受到虚拟自我的存在,但不能完全自主,因而不是本质意义上的自我。高级阶段的虚拟自我是经过自觉反思和道德提升形成的,是理性支配下的具有自觉意识的自我。网络中的虚拟自我只有达到这一阶段,网络才能真正成为人的有利工具而不是束缚或误导人的设施。达到网络中虚拟自我的高级阶段,是网络中虚拟自我发展的目标,但现在很多人尚未达到这一阶段。很多相关的社会问题都是由此而来的。网络中的虚拟自我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它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自我的本真状态,发现自我的弱点和缺陷,并通过网络上的实践活动发展和完善自我。这是处于高级阶段的网络中虚拟自我应具备的功能。但同时应该看到,目前处于低级阶段的网络中的虚拟自我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甚至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一阶段的虚拟自我往往排斥现实自我干涉和控制,甚至反过来对现实自我进行渗透和侵蚀。首先带来的是青少年迷恋虚拟自我而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问题,他们利用网络逃避现实,寻求解脱,进而将网络中的逻辑和规则移入现实世界。其次是成年人由于虚拟身份的增加,非常规人际互动性的虚拟交往,导致孤独、空虚、成瘾等心理问题,进而出现人格分裂、社会角色异化甚至自我认同危机。对于部分网民群体而言,呈现出一种追求感性而忽视理性,追求低俗与实用,反对高雅与深厚的趋向,进一步发展导致了自我认知能力退化、反社会主流倾向等问题。我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弱点,加重了这种非理性的网络中虚拟自我的涌现,以及独生子女一代对这种虚拟自我特殊迷恋的倾向。因此,我们必须找到网络中虚拟自我与网络技术的应然关系,使网络技术活动成为真正由自我意识所主宰的整体自我的活动,成为自我整合、自我协调和人格升华的活动,而不是自我分裂的活动。重塑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虚拟自我”,不但需要建构网络中虚拟自我的,而且需要社会教育、舆论导向共同发挥作用。【关键词】:网络虚拟自我
【论文提纲】:摘要4-6Abstract6-111绪论11-261.1选题意义11-131.2国内外相关研究13-231.2.1网络技术哲学问题研究综述13-151.2.2虚拟生存问题研究综述15-181.2.3有关自我概念的研究综述18-231.3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23-261.3.1研究思路231.3.2研究方法23-241.3.3创新点24-262网络中虚拟自我的理论研究26-392.1网络中虚拟自我的本质26-312.1.1网络出现之前的虚拟自我26-292.1.2依靠网络环境的虚拟自我29-312.1.3网络中自主的虚拟自我312.2网络中虚拟自我的基本特征31-362.2.1心理感受的实在性322.2.2人格塑造的理想化32-332.2.3价值判定的情绪化33-352.2.4实践活动的难约束性35-362.3网络中虚拟自我的基本类型36-392.3.1"协调型"虚拟自我362.3.2"放大型"虚拟自我36-372.3.3"悖反型"虚拟自我37-393网络中虚拟自我存在的条件39-523.1技术条件|教育论文网|39-443.1.1网络的"人际性"39-403.1.2网络的"后现代性"40-413.1.3网络的"去抑制效应"41-423.1.4网络的"容器人效应"42-443.2心理学根据44-523.2.1对所缺乏事物的心灵补偿44-463.2.2自我认同的实验室46-483.2.3面具下的自我舞台48-493.2.4健康人格的诉求49-524网络中虚拟自我存在的价值52-614.1熟悉世界的新工具52-554.1.1自我意识的延伸52-534.1.2自我认知领域和能力的拓展53-544.1.3自我认知模式和结构的变革54-554.2自我价值实现的新途径55-584.2.1自我价值的虚拟实现55-574.2.2真实自我的再现57-584.3追求自由的新方法58-614.3.1虚拟世界中的真实自由58-594.3.2虚拟自由对现实自由的弥补59-615网络中虚拟自我带来的社会问题61-965.1青少年沉溺网络游戏61-745.1.1青少年沉溺网络游戏的表现62-635.1.2网络游戏功能设计的异化63-695.1.3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身心原因69-715.1.4独生子女一代特有的问题71-745.2成年人自我认同危机74-825.2.1自我认同危机的表现形式74-775.2.2从网络功能角度解读自我认同危机77-795.2.3从人性弱点角度解读自我认同危机79-805.2.4从社会角度解读自我认同危机80-825.3部分网民群体心态消极化82-885.3.1低俗化倾向82-845.3.2去历史化倾向84-855.3.3反社会主流倾向85-865.3.4认知能力退化倾向86-885.4网络中虚拟自我的深层社会问题88-965.4.1网络中虚拟自我对现实生活的侵蚀88-925.4.2网络中虚拟自由的异化92-966网络中虚拟自我良性发展的途径96-1176.1网络中虚拟自我的建构96-1046.1.1网络中虚拟自我的原则97-996.1.2以"慎独"为基础的自律意识99-1026.1.3避免虚拟自我建构的唯技术论倾向102-1046.2教育在促进虚拟自我良性发展中的作用104-1116.2.1学校要发挥教育主体作用104-1066.2.2优化家庭教育方式106-1076.2.3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自我意识107-1116.3健康舆论导向与社会责任111-1176.3.1网络媒体的健康舆论导向作用111-1126.3.2网络企业的社会责任112-1136.3.3公众和网络媒体从业者的意识养成113-117结论117-120参考文献120-126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126-128致谢128-129作者简介129-13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