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进展结构及其系统学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15 点赞:7247 浏览:2357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社会经济系统是系统与控制论研究的新领域。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很多问题可作为社会经济系统进行研究。从国内看,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是我国发展的中心地带,是全国发展速度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经济内在素质最好的地区之一。从世界看,它位于太平洋西岸和东亚经济区的中心,倚靠亚洲大陆,面向太平洋和太平洋上诸多重要的经济强国及地区,例如:日本、韩国及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诸国,并处于国际海运航线的重要节点位置。从发展看,长江三角洲将更加紧密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分工和循环,可建设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和规模最大的大都市带区域。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诸因素与气力|教学论文范文|,包括区域内部的,国内外的作用气力|教学论文范文|正在汇聚,使人们意识到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正孕育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奔腾|教学论文网|发展。本文在此背景下进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发展结构及其系统学的研究。本文研究的特点是:与我国2050年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进程相同步,以长江三角洲及大都市圈等空间分析研究为导引,研究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的城市化、人口、产业、投资、交通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发展结构,并引入系统论概念与方法进行研究,以提供长江三角洲发展问题研究中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为系统与控制论在社会经济系统领域的研究探讨新方向。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有:1.给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空间分析各要素关系与都市圈结构拓扑,提出将自组织系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控制论等系统学理论引入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发展问题研究中,探讨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结构问题研究应用中的方法。2.在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传统界定概念论述与分析的基础上,以今后五十年发展趋势为依据,提出了一个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新的区域界定概念。从时空结构、人文历史状况、资源互补、市场融合、产业分工协作等方面分析了三省一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上风。3.在论述都市圈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系统结构的特点:明显的地区首位城市和都市圈的扇形状空间结构,提出了都市圈的能级概念,给出了长江三角洲各个都市圈范围的分析。4.在论述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与发展机制的基础上,指出了城市化是区域空间结构中的重要演进表征,给出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城市化的现状分析与今后五十年发展猜测,提出区域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空间分布体系猜测分析。5.指出人口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结构及发展最积极的因素,分析了区域的人口规模与发展趋势,给出了今后五十年人口增长猜测分析,从受教育可量化数据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素质问题,给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就业导向及预测分析。6.指生产|教育教学论文|业发展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系统基础性的组分,在先容了产业集聚有关区域选择,产业择点与竞争力有关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长江三角洲产业集群的明显上风,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发展结构优化表现出的多维性:地区及各省市上风产业的基本形成,在全国的地区分工的明显化,加入WTO后产业的适应性战略调整,政府主导下企业为主体的理性竟争与合作的有序自组织状态正在形成,从三次产业、出口导向、发展重点等方面给出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发展结构的协同调整分析。7.海外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外的外资是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在先容外资投入结构的动力学概念的基础上,给出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利用外资的背景与上风的分情况,分析了区域利用外资的特点,包括:提升地区的工业综合竞争力,台商投资聚集区域核心区,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带,浙江、安银发力吸引外资迅速增幅等;给出了长江三角洲利用外资若干问题的分析,包括。区域内利用外资的不均衡,外商独资企业增多,引进外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制,制定“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长远发展战略。8.给出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系统分析,给出了系统结构与交通运输分析方法。论述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将从高速公路时代到高速轨道时代,分别提出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公路网规划基于层次一关联法与基于梯形模糊AHP法的综合评价方法,给出了长江三角洲交通系统有关发展模式与模型的分析。9.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了博奕分析,揭示问题的一根本原因;以系统论、控制论的观点设计了可持续发展调控和预警系统的结构。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策略。【关键词】:社会经济系统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都市圈区位发展结构系统学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控制论博奕论区域可持续发展
【论文提纲】:摘要5-7ABSTRACT7-16第一章绪论16-411.1研究背景16-171.2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研究综述17-241.2.1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的历史进程17-181.2.2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研究的主要特征18-201.2.3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观点20-241.3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结构的空间分析24-271.3.1长江三角洲区域空间分析概念24-261.3.2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结构的拓扑(分类)26-271.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系统学研究27-391.4.1自组织系统理论28-311.4.2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31-331.4.3控制论33-341.4.4博弈论34-361.4.5用系统论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问题36-391.5本文研究内容安排39-41第二章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界定41-542.1长江三角洲区域传统的界定概念及其分析41-422.1.1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传统概念412.1.2传统长江三角洲概念的分析41-422.2“三省一市”长江三角洲区域界定结构的形成条件42-432.2.1经济区划的原则42-432.2.2以省级行政单位组成“江浙皖沪”三省一市长江三角洲的必要性432.2.3安徽作为长江三角洲成员的区位条件432.3三省一市级成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上风与条件分析43-472.3.1区域空间结构的上风及需求43-442.3.2人文历史状况的分析44-452.3.3资源互补情况分析45-462.3.4市场融合、产业互补与分工协作46-472.3.5经济战略与经济政策上风472.4“三省一市”界定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基本情况47-532.4.1三省一市的行政建制、人口、土地和资源47-482.4.2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总量与经济基础48-492.4.3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结构49-512.4.4长江三角洲区域对外开放程度51-522.4.5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交通条件52-532.5本章小结53-54第三章长江三角洲都市圈54-673.1都市圈的理论与都市圈概念的演化54-593.1.1都市圈的概念54-553.1.2都市圈的类型55-563.1.3都市圈的辐射理论56-593.2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空间结构的特点59-623.2.1长江三角洲明显的地区首位城市59-603.2.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都市圈60-623.3长江三角洲各个都市圈的范围和能级62-663.4本章小结66-67第四章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及发展猜测67-834.1世界城市化的演化及发展67-744.1.1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67-684.1.2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68-714.1.3世界城市化发展机制71-744.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现状分析与今后五十年发展猜测74-794.2.1长江三角地区城市化现状分析74-764.2.2长江三角洲地区50年城市化发展猜测76-794.3长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空间分布体系猜测79-824.4本章小结82-83第五章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人口83-965.1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人口规模和发展趋势83-875.1.1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人口规模现况83-845.1.2长江三角洲区域人口年龄结构84-855.1.3今后五十年人口增长猜测85-875.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素质87-895.2.1长三角地区人口受教育状况及与国外的比较87-885.2.2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校、中专培养人才能力88-895.2.3长江三角洲地区活动|教育教学论文|人口的影响895.3关于长三角地区的就业导向及猜测89-955.3.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力及其模型89-925.3.2长江三角洲地区就业结构现状92-935.3.3今后五十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就业猜测93-955.4本章小结95-96第六章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产业发展96-1186.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集聚96-1016.1.1区域选择与动力学解释96-976.1.2产业集群与产业择点模型97-1006.1.3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波特“”模型1006.1.4长江三角洲的产业集群上风100-1016.2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发展多维的结构优化101-1086.2.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风产业102-1036.2.2长江三角洲产业的地区分工103-1056.2.3加入WTO后比较上风的重新定位和适应性战略调整105-1076.2.4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的竞争与合作趋势107-1086.3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发展结构的协同调整108-1176.3.1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109-1106.3.2以出口为导向是结构调整的关键110-1126.3.3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的三大重点112-1176.4本章小结117-118第七章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资投资结构118-1397.1外资投入结构的经济动力学解释118-1207.1.1商品周期理论118-1197.1.2空间投资理论1197.1.3外资空间投入结构和产业择点理论119-1207.2长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的背景与上风120-1217.2.1长三角地区利用外资的国际背景120-1217.2.2长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的基础上风和先发上风1217.3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资投入的结构分析121-1257.3.1全国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资投入状况121-1227.3.2长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分析122-1237.3.3外商直接投资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效应123-1257.4长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的特点分析125-1287.4.1跨国公司对长江三角洲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影响125-1267.4.2长江三角洲核心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带126-1277.4.3浙江、安徽利用外资新趋势127-1287.5长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需要留意的问题128-1387.5.1长江三角洲区域利用外资的不均衡性128-1307.5.2长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需关注的几个问题130-1387.6本章小结138-139第八章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系统的发展研究139-1808.1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系统概况139-1488.1.1现代交通系统139-1408.1.2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的发展现状140-1418.1.3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系统的网络结构及分析141-1458.1.4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系统网络的存在问题145-1488.2长江三角洲交通系统结构148-1538.2.1公路网建设148-1498.2.2铁路建设149-1508.2.3航道建设1508.2.4港口建设150-1518.2.5交通网络系统结构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影响151-1528.2.6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运输的最优分析方法152-1538.3长江三角洲地区将从高速公路时代到高速轨道交通时代153-1598.3.1发展轨道交通的必然性153-1548.3.2世界各国解决城市轨道交通问题的主要途径154-1568.3.3长江三角洲地区轨道交通系统的现状与规划分析156-1578.3.4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轨道交通系统发展的建议157-1598.4长江三角洲区域公路网的综合评价159-1738.4.1长江三角洲公路网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概述160-1618.4.2长江三角洲公路网规划基于层次-关联分析法的综合评价161-1678.4.3长江三角洲公路网规划基于梯形模糊AHP法的综合评价167-1738.5长江三角洲交通系统的若干分析173-1788.5.1长江三角洲的公路网与区域发展模式的分析173-1768.5.2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公路网的若干模型分析研究176-1788.6本章小结178-180第九章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180-2019.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评价指标体系180-1839.1.1可持续发展定义180-1819.1.2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及选用181-1839.2长江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的博弈分析183-1969.2.1长江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障碍183-1849.2.2长江三角洲区域公共资源环境供给与需求的博弈分析184-1889.2.3长江三角洲区域资源与环境公平性问题的博弈分析188-1919.2.4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复投资问题的博弈分析191-1969.3长江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和预警系统研究196-1999.3.1可持续发展调控系统196-1979.3.2长江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197-1999.4本章小结199-201第十章总结与展望201-203参考文献203-210攻博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情况210-211攻博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211-212致谢2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