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学论述视野下古代蒙学读物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16 点赞:34344 浏览:15857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蒙学读物又叫蒙学教材、蒙学读本,是我国古代儿童用于启蒙的基础读物,以“三、百、千”为代表。蒙学读物从周宣王时的《史籀篇》开始,到民国时蔡元培公布小学废除读经科结束,其间经历两千多年,在这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蒙学读物由单纯的识字读物发展到综合性的启蒙读物,进而出现了细化专门化的读物,宋以后,蒙学读物门类众多,形成了完备的体系,洋洋洒洒,蔚为壮观。蒙学读物的发展,以继续为基础,体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1)集中识字。识字是蒙学教育的首要目的,与现代语文教学的分散识字不同,古代蒙童要在一到两年的时间里熟悉与掌握2000多个常用字,生字出现的频率很高,如何将这么多的字在短时间里掌握好是蒙学读物在编纂上的一大特色,古人一方面采用了背诵的方法,让蒙童通过眼、耳等器官对字有直观的形象,同时采用了写羊毫字的方法,让蒙童对字的形体有深入的了解体会。(2)韵文的语言形式。蒙学读物多以韵文的形式来编纂,一方面,这种形式能与人的生理节律相谐调,使蒙童在阅读、背记时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另一方面,韵文特点显示了语言的简约精炼,对语言表达有着潜在促进作用。(3)知识集约。蒙学读物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文知识,而篇幅却又都很短小,所以只要学习几部低级的蒙学读物,所掌握的知识就已相当可观,而知识的丰富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这一点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以当代语文教学的视角来审视,古代蒙学读物仍不失为优秀的基础教材。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以为|教育论文网|,人在长大的不同时期面临不同的社会危机,只有把握好机会(也叫社会发展关键期),才能和谐健康发展。因而蒙学读物背记的特点能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相一致。内隐学习理论则以为|教育论文网|,人无论在哪种状况下获取知识,都有内隐学习的介入,而内隐学习是无意识的,自觉的,同时又能长久保存所获得的知识而不太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学习者对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并没有清楚的概念,但又能在一定情境刺激下提取运用。蒙学读物是通过学生的熟读而成诵的,这种记忆是无意识的记忆;蒙童对所学的知识并没有完全理解,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却又能在特定的情境下外显化,因而蒙学读物的教学理念是与内隐学习理论相一致的。建构主义则以为|教育论文网|,人的学习过程是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是将新知识通过上述途径纳入原有图式或改变原图式的过程。图式的深度与广度也决定了认知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能确定吸取新知识的程度。根据这一理论,蒙学读物丰富的知识所建立的图式无疑对进一步学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蒙学读物中的丰富知识成为儿童进一步学习重要的背景知识,其丰富程度决定了蒙童的发展前程。当代小学语文教材在编纂上吸取了古代蒙学读物的一些优点,这也意味着一定程度上对古代蒙学读物教学方式的认可,但两者仍然有很大的间隔,而小学语文教材本身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因此古代蒙学读物对当代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鉴戒意义。【关键词】:蒙学读物特点当代教学理论鉴戒
【论文提纲】:摘要6-8Abstract8-12第一章绪论12-151.1选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121.2研究的现状12-141.3研究的范围和方法14-15第二章蒙学与蒙学读物15-252.1蒙学15-162.2蒙学读物16-182.3蒙学读物的历史流变18-25第三章古代蒙学读物的特点研究25-293.1识字与德育结合25-263.2韵语与背记结合26-273.3知识与语言结合27-29第四章蒙学读物确当|教学论文范文|代思考29-444.1.蒙学读物的对象与目的29-314.1.1服务于大众的对象观294.1.2通识教化并重的目的观29-314.2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下的蒙学读物31-364.2.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31-324.2.2识字教学适应儿童形象思维特点32-334.2.3韵语形式适应人的音乐天性33-344.2.4丰富的知识适应儿童的好奇心理34-364.3内隐学习理论在蒙学读物编纂中的体现36-404.3.1罗伯的内隐学习理论364.3.2蒙学读物的教学形式体现无意识性36-374.3.3蒙学读物的知识特点体现概括性374.3.4蒙学读物知识的运用体现其情境性37-384.3.5知识的储存体现抗干扰性38-404.4注重知识的反刍与辐射40-444.4.1"不求甚解"40-414.4.2"旁敲侧击"414.4.3"温故知新"41-44第五章蒙学读物与当代小学语文教材的契合点与不同点44-495.1教学目标44-455.1.1契合点44-455.1.2不同点455.2教学内容45-465.2.1契合点465.2.2不同点465.3教学方法46-495.3.1契合点475.3.2不同点47-49第六章蒙学读物对当代语文教学的鉴戒意义49-526.1宏观上的鉴戒意义49-506.2微观上的鉴戒意义50-52结语52-54参考文献54-56致谢5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