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技法注重温故试述试述掌握技法设计

更新时间:2024-02-28 点赞:31550 浏览:14437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在近十几年的高考中出现频率很高,对语文基础较差的农村学生来说,绝对是难中之难,需要重点复习。如何实现高效复习,我想还是从注重温故,掌握技法入手备课。
关键词:高考复习 句子含意 温故 技法
理解是考试大纲对散文阅读能力要求之一,它包括两种类型: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它的能力层级为B。 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在近十几年的高考中出现频率很高,分值为3~6分。对语文基础较差的农村学生来说,这绝对是难中之难,平均得分率往往在40%左右,所以需要重点复习。
先明确“文中重要句子”的主要类型:①表明文章主旨的句子;②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③内涵丰富的句子;④意在言外的句子。并明确本专题的学习目标:

1.探讨并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方法;2.学会规范答题。

一、温课文之故,知“长句切块”之技法

目标确立后,便要着手寻找合适的范例。所谓合适,就是学生熟悉亲切,并让学生用最短时间达到目标的例子。而学生最熟悉喜欢的课文内容显然应是首选。我选择了《我与地坛》中的一段编为“课文为例”:
文章最后一句说:“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人生体验?(3分)
因为这篇课文在高一时精读细品过,学生能很快答出“母亲对儿子的爱”之类的答案,时间非常节约,也多少能响应高考研讨会上多个专家强调的一句话——要让学过的课文有用。但这样回答显然离3分还有2分之遥。

二、温类文之故,知“结合语境”之技法

以课文为例虽有巨大的益处,但用多了学生不买账。因为多年来高考语文有着不成文的规则:现代文阅读绝不考课内。所以还非得另找(其实另找的也是不太可能考到的)。还想继续得课文之便,又不讨学生之嫌,课文的类文应该是不错的选择。何况,《纪念刘和珍君》的类文《痛哭和珍》还真在高考中出现过。于是我选择了《怀念地坛》中的一段编为“类文小试”: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怀念地坛》
结尾处“地坛在我”一句的含义是什么?(3分)
因为有“课文为例”的铺垫,加上“结合语境”的方法指导,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三、温旧题之故,知“化形象为平实”和“抓关键词”之技法

所谓旧题,就是学生从前做过的,错过的,也订正过的题目。尽管老师觉得自己上次已讲得很清楚,学生觉得自己订正得很仔细,但是,不超过半个月,保准错得跟上次差不多。所以,专家们常说,旧题重做,以一当十。我选用了《三维》和《5年3年》中做过的题目设成“旧题回顾”。
果然,他们的课堂练习上又出现了熟悉的错法。此时,让他们打开书本,面对答案总结原因,学生在捶胸顿足之余,分别得出了要“化形象为平实”和“抓关键词”的解题方法,这才是让我窃喜的关键。

四、温变题之故,知“指出修辞”及“手法++ 分析++ 情感”之技法

这回,我给出的小标题为“牛刀小试”,实际上却是把旧题稍作修改,如肖复兴的《佛手之香》和月考中出现过两次并在头天晚上又旧题重做的张承志的《汉家寨》中的题目。
当然,作为一节完整的专题复习课,在温故之后源于:{#GetFullDomain}
还得让学生梳理总结出答题方法和答题模式并认真记在笔记上,我称之为“磨刀霍霍”,意思是掌握了这些技法可使你在解这类题目时所向披靡。
“再次出刀”时,同样为了节省时间,更快地切入专题。课后反思:为了迎接高考,学生被迫跳进题海,每天被动地去做永远做不完的题目,学习兴趣荡然无存。由于学生是被动接受式地进行复习,思维不够开放,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碰到“开放性”“创造性”题目时往往苦于解题无方法、答题无质量。这种注重温故、掌握技法的专题复习课,我认为相当有效。它首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当兴奋。其次在学生的现有基础上给出一个要求并不太高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应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意无意间完善了已有的认知结构,同时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提高,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要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