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分层浅谈分层教学试述分类推进怎么

更新时间:2024-03-30 点赞:31689 浏览:14508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分层教学、分类推进”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分层教学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是适应生源现状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作为教师的教学,只有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针对学生的一般特点和个别特点,因材施教,才能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培养适应新世纪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分层教学 分类推进 有效提高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告诉我们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要“以人为本”,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采用分层教学,分类推进的教学是符合当前教改的发展趋势。

一、了解学生差异,分层建组

分层推进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分层问题。要对学生合理分层、分类,必须首先做到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认知潜能分成不同的层面和类别。分层的方法一般有两种方式:班内分层和组间分层。根据班级好、中、差的学生情况可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学生划分A层(学习困难学生)、B层(中等生)、C层(优秀生),编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每个小组安排6人,其中A层学生占两名,即A1和A2;B层学生占两名,即B1和B2;C层学生占两名,即C1和C2。每组成员前后相邻,便于课堂讨论,互相帮助,层间互动,合作学习,达到互补的目的。学习的层次确定以后,并非是一成不变,要随时注意学生心理特点的发展变化以及学习情况的变化,做必要的层次调整,因人因时制宜。

二、针对学生差异,分层要求分类推进

分层建组后,教师必须从摘自:毕业论文提纲范文www.618jyw.com
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我在备课的过程中,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备课,在把握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C层学生要尽量让他们吃得饱,学得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在上课时,依据教材内容,将那些智力价值高、迁移与变通活化率强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拟成问题激发少数超常生创造性的思考或于课下研讨、争论,以满足高层次学生求知的强烈。这是发展性目标,是为了进一步拓宽基础好的优秀学生的视野,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而设置的。对B层学生则定下要求他们学会本节课的知识,并基本会运用这些知识的目标,此目标是教学的可及目标。对A层学生则要求他们能掌握本节课的最基本知,。这是要求学生人人都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总之,三个层次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划分上要做到准确与明确,以保证分层推进教学正确的指向。

三、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施教

课堂教学是实现分层递进、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层次性。在教学中分层施教,可采取“合—分—合”的课堂教学结构。①第一次“合”:这是教学起始阶段的集体学习,主要由引入性学习活动和总起性学习支撑。②“分”:这一环节主要是学习新知,它根据学习分类指导、分类练习等,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对B、C层次学生应以创造性学习为主,其中,对C层学生以“放”为主,适当给以必要的点拨;B层以“扶”为主,适当结合“放”;而对A层学生则以模仿性学习为主,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让他们从中找到规律,对A层学生必须花力气去“扶”,要“偏爱”,要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通过“放”“扶”结合,促进学生学习技能、技巧的形成。③第二次“合”:主要是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缺漏问题。学生层间的互动,是充分利用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这一教育资源,使各层次的学生学习可能性提高到最大限度,是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的重要操作机制之一,也是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层间互动以小组内和小组间互动为主要方式,以本位评价或换位评价为主要方法。这“合—分—合”的课堂结构,不但自然地融进预习、新授、质疑、辅导、回授、检测的正常教学秩序,而且较好地解决了A、B、C各层次间的动静支配的矛盾。
分层教学分类推进的方法适应于各层次学生学习心理,不但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厌学现象的产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黄陵县街道办中心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