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德育大力营造德育课程教学诗意性品质

更新时间:2024-03-07 点赞:29283 浏览:1326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经历了十年课改,“中国的基础教育,不再是争论,而是建设,基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建设”。课堂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地带,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永恒主题。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和要求,德育课程是培育学生美好心灵的软件工程。小学德育课程要实现强劲发展,必须狠抓素质教育的落实,大力提升课程教学的诗意性品质。

一、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诗意性品质的内涵

诗是以节奏、韵律、谐趣等形式,观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者关系的最高想象、最强烈感受的一种形式。诗是生活的浓缩和结晶,它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人喜欢过一种有节律的生活,对美好事物充满、憧憬和想象。这“境”、“情”、“韵”和想象,恰恰就是诗的特性。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一个人可以不当诗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诗意。”何谓诗意?诗意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糊概念,基于不同角度有不同阐释。从哲学视角看,诗意是一种精神与心灵的自由;从认识论角度看,诗意是某种直觉和顿悟,是对人生和宇宙的当下感悟;从美学视角看,诗意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与升华;从学视角看,诗意就是善良、仁义与悲悯;从社会学视点看,诗意是一种内在的幸福感。
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性存在,就是那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受到趣味和美好的存在。诗意性包含着灵动、美好、善良和创造的元素。鲁洁教授说:“教育要触及人的心灵,使人在心灵层面发生变化,只有创设心灵沟通和碰撞的平台,使心与心得以相遇……这个时候会使人感到人的心灵是如此的可爱!课堂生活又是如此的美好!”
所谓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诗意性品质,是指以道德价值引领为灵魂,以道德情感熏陶为血脉,以道德智慧养育为神韵,采用诗意性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语言,引发诗意想象的教学。彰显教学的诗意性,重在营造人与人的心灵相遇,通过沟通和碰撞,让人感到人的心灵是非常可爱,课堂生活是非常美好的一种境界。追求德育教学的诗意性品质,旨在引领学生在掌握道德知识,发展道德能力,养成道德习惯的过程中,启迪智慧,陶冶性情,温暖心灵,充盈精神,达成生命意义的实现。

二、 小学德育教学的诗意性与教师的诗意营造

(一) 呵护童心的诗意性

著名学者宗白华说:“有诗心的人走到自然中,看见一枝花,觉得花能解语;遇着一只鸟,觉得鸟亦知情;听见泉水,以为是情调;见到一丛小草、一片蝴蝶,觉得能彼此了解,悄声述说他们的梦和向望,无论山水云树、月色星光,都是有知觉、有感情的同胞”。儿童就有这样的诗心。儿童与成人不同,他们是用诗意的眼光审视生活,即使面对无生命的事物与之交谈,仿佛这些东西就是有生命的人。孩子们心灵深处有一串串梦想,有梦就会有诗。有学者认为:“儿童总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构世界与自我之间的生动联系,不断地唤起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想象,实际上就构成了丰盈少年个体生命内涵的基本路径。”想象和梦想不仅拓展了人的成长空间,而且激活了人的发展可能性。儿童的这种天性“恰恰是文化生长的根基,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秘密,是儿童富于创造性的秘密”。
诗意的课堂应当是孩子的梦想所能自由飞翔的地方。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彰显诗意性品质,就要以儿童为本,呵护童心。
所谓呵护童心,就意味着要看重人的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意味着尊重自然,去枷锁,尚自由,意味着要扩展儿童的想象空间。因为儿童想象的扩展就包含着自我超越的可能性。呵护童心,实质上是保护他们以儿童的姿态与周遭事物相遇,在想象中获得个体与周遭事物丰富而生动的联系。教师应站在儿童立场上,用“诗意”的视角引领儿童去发现,用“游戏”的方式引领儿童去经历,用“童话”的方式去表达,要细腻地从孩子们心灵深处去拨动那些诗意的心弦。如此,发自儿童心灵美妙的诗,就会如泉水般涌出。这是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营造诗意性品质所应坚守的本体论立场。

(二) 激活教材的诗意性

小学德育教材洋溢诗意,充满诗情。如“我的家”设计的引言:“树叶是小毛虫的摇篮,花朵是蝴蝶的小床。歌唱的鸟儿都有一个舒适的窝,辛勤的蚂蚁和蜜蜂都住着漂亮的大厦。螃蟹和小鱼的家在蓝色的小河里,绿色原野是蚱蜢和蜻蜒的家。可怜的风没有家,跑东跑西也找不到一个地方歇一下。漂亮的云没有家,天一阴就急得不停地眼泪滴答。我们最幸福了!生下来就有妈妈爸爸给准源于:本科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备好了家,在家里我们要快快乐乐地长大。”课首,教师用真挚的情感朗颂,孩子们为之倾倒。他们在领悟诗意、体悟诗情的氛围中,张开了学习的双翼,兴致勃勃地进入到诗意浓浓的学习情境中,充分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舒适。

(三) 课堂环境的诗意性

课堂环境主要指心理环境,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往的天地。爱是营造诗意课堂的源泉。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在课堂境域中,只有爱、情感和信任交织在一起,才能有良心的萌芽,才能培养学生的美德。追求充满诗意的小学德育教学,就要营造互信互赖的心理空间,让自由、平等、和谐的精神充盈其间。师生应是偕同进入课堂的伙伴,是学习的共同体,因此不存在谁尊谁卑、谁高谁低的地位落差。在这种充满诗意的环境中,基于主体人格的等价性,师生应在心理上实现零距离对话。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是关爱、尊重和宽容;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更多的是呵护、欣赏和期盼。有了这种诗一般的人际心理环境,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德性养成就有了肥沃的土壤。
建构人际和谐的环境,课堂就会流淌诗的音节韵律。师生在如歌如诗的美妙环境中学习道德,学生的整个心灵都被诗意浸润了,无疑会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养成。
教学环境的诗意性,还体现在对弱势学生的呵护和关爱上。生活在“绿色生态”环境中的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尊严和学习的快乐。课堂上没有被遗忘的角落,不存在谁被忽视,谁被冷落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学困生,没有被边缘化,而是沐浴在爱的暖流中。这是教学生态和谐美中最动人的景色,也是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诗意性品质着力要营造的风景。 【案例】
我捧着一本崭新的教科书,笑意盈盈地提早站在了一(3)班教室门口,看到了48张陌生而可爱的小脸。
第一堂课的内容是《拉拉手,交朋友》。在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我启动了音乐盒。在《找朋友》的音乐声中,开展“找朋友”游戏。学生都找到了几个朋友,只有一个小朋友转了一圈仍然孤独一人。老师随着音乐跳到这个孩子跟前:“哇,你真调皮,到这儿来了,我可找到你了,好朋友。”然后,拉着孩子,融进了音乐声中。活动结束,老师不忘紧紧拉着自己这位亲密朋友。众多学生真羡慕,这孩子也笑了。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为了营造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诗意性品质,教师悉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表现;并善于对那些处境尴尬的学困生,艺术地、机智地播撒爱的阳光,从而将一个“小可怜”变成了“小可爱”,使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四) 真情涌动的诗意性

无情不能赋诗,无情亦不能育德。正像寂寞的空山需要鸟唱,平静的大海需要浪花。德育课堂不应是冷冰冰的生硬灌输,不应是枯燥乏味的单向言说。小学德育课程教学需要有、需要有感动。追求充满诗意的德育教学,特别要引发学生内心的感动。什么是感动?作家毕淑敏在《感动是一种能力》中给了一个最平直的解释,那就是“感情动起来了”。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要表现以“浸润”和“体验”为特征,凸显情感的价值。强调道德教育以情感的力量为核心,在情感的升华中获得理想人格的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实施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教师要编织一条微妙的情感纽带,并借助认知因素的协同,由低而高地引导学生从“感触”(进入情境,捕捉触点,感知人和事)、“感受”(延续感触,引发对人和事的感受)、“感染”(受摘自:本科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情感的进一步熏陶,产生感同身受的移情体验)、“感悟”(引起道德认识的升华)、“感动”(在情感的驱动下真正有所行动)、直至“感化”(形成某种自动化的良好品质和智能结构)。人有了“感悟”、“感动”就意味着他的情绪已经发展成了情感,而一旦感化了,意味着情感已经发展成为人的一种情愫。
要营造真情涌动,凸显诗意性品质的课堂,首先,教师要充满生命活力,以自己的奕奕神采、澎湃撼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课堂上因兴奋而雀跃,因激动而流泪,因悲痛而扼腕,因惋惜而唏嘘。儿童有了感动,幼嫩的心灵就会震颤,善的或美的种子就会悄然入土、萌芽生长。其次,教师要善于用诗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生命感动,善于把寻常的道理,烹制成可口的美味;善于将习以为常的生活,点缀出诗意的灿烂。如此,德育的价值就会因情感的介入而得到彰显,儿童就会因善良情感的浸润而显示出生命的亮色。

(五) 意义建构的诗意性

意义建构是指学生对道德观点、社会价值的理解、认同和内化。在美好的人生历程中,诗意和意义总是相互簇拥着前行。小学德育课程意义建构的诗意性,有如下表现:
首先,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一种诗性之思。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诗性之思是一种裹挟着强烈情感的形象思维”,是一种超越逻辑的直觉、豁然开朗的顿悟,打破了物我之分、主客之辨,是一种整体的思维,会通的思维,是对世界的拟人化。正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其次,学生追寻意义的过程,是一种诗性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全身心投入,各种潜能被激活,各种能量得到释放和扩张,各种精彩观念会源源不断涌现。课堂上儿童诗意的培养,内孕于思维,外显于语言,升华为思想。正如学者所评价的,儿童“所有的思想都是诗”。
再次,意义建构的诗意性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如诗意蕴含,不露其痕。用教育改革家阿莫纳什维利的话说,就是“让儿童现在生活的河流里,引入一股他们未来生活的水流,把藏匿的教育的种子移植到生机勃勃的儿童生活的心田。”对于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而言,教师要善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种子,悄悄播入学生的心田,在春风化雨中使之拔节生长。

(六) 教学境界的诗意性

诗有诗魂,课有课魂;诗魂张扬诗的精彩,而课魂则展示课的境界。小学德育课程所营造的诗意性境界,既是一种审美境界,也是一种道德境界。人的内心诗意能启发真,激励善,并与之浑然一体,创造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当充满诗意的教学唤醒学生内心的诗意时,美的形象与美的心灵便相互映照。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诗意境界,是一种洋溢着情感、想象和爱的世界,它保留了属于人的内心活动的东西:伟大的、悲喜交集的感受、醉人的脉脉温情、包容天下的爱心……正是这些东西,才使得课堂充满诗情。营造教学境界的诗意性,是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根本追求。

(七) 教学语言的诗意性

诗意扣人心弦,诗性的语言最能打动人心。为了感受诗性语言的魅力,先说一个故事。国外有一大型公园的管理者非常苦恼,本来园内就写了“摘花可耻”、“禁止摘花”等警示牌,可有些人就是视若无睹,仍将许多绽放的花摘了,有的花被随意采摘后被扔在公园里。园长带着这个问题,请教心理学家威尔逊:当如何解决?教授面带笑容说:“让我试试。”于是威尔逊亲自创意,为公园写了“花朵的自然之美正是你心灵之美的映衬”、“你欣赏花的美丽,花欣赏您的高贵”、“把花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等温馨的提示语。说巧也巧,至此以后,公园再也见不到有损坏花草的行为。这个案例揭示了诗性语言的价值。
诗性语言不同于日常科学语言。科学语言基于对概念的解释,而诗性语言则是把外在特定情境中人的情感蕴含表达出来。教师的语言要诗意盎然,如春风化雨,滋润孩子的心田;教师的笑容要荡漾,似和煦的阳光,温暖孩子的心房。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要充满诗意,就要用诗一样的语言去染色。无论是讲解、提示,还是反馈、答问;无论是过渡、衔接,还是评价、总结,都要讲求精确、精炼、精彩,这是教师的真情传递,是师生心与心的交流。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课题、不同时空、不同情境、不同目的,选择不同的句式和传情方式:或大海潮涌,慷慨激昂;或溪水叮咚,声情并茂;或湖水微澜,以言载情;或滴灌浇苗,细声叮咛,声声入心。这种诗性的语言,是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媒介,是培养学生优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推进器,是拉响学生奋发进取的汽笛,是点燃学生生命的火种。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诗意性来源于诗意的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堂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教师要善于运用文学、音乐、图画等美的手段,营造诗意的学习环境,从而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之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张开诗的翅膀,舒展诗的灵性,从而享受到诗性德育的快乐和幸福。大力营造充盈诗意性的德育教学,旨在促进人的发展,还给孩子们诗意的童年,为他们享有诗意的人生奠定基础。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