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改革文化传承与创新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革新探索生

更新时间:2024-02-23 点赞:35814 浏览:16078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体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文化发展规律的角度提出体育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实施以及评价标准的改革,构建符合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需要的科学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
【关键词】文化传承;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1前言
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一重要论述寓意深刻,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理念下如何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希望能够切实解决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效率、质量,为高校其它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为高等教育完成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提供一些思路。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文化、教育、高等教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2.2调查法

采用寄发问卷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省内外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情况进行调查。
2源于:本科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3专家法
召开专家研讨会,邀请部分学者专家、高校体育教师对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内涵与实质进行研讨。
3结果与分析

3.1“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提出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文化传承与创新,其核心应该是文化的发展,一种与社会、经济、教育快速发展相匹配的文化发展〔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是同志从当代中国和国际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要论述,具有纲领性、战略性的意义,它给改革中的高校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理念、新目标和新任务。
大学传承和创新文化,必须传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大学传承和创新文化,也要尊重文化的多元化、多样性。从文化的视角研究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使我们能够对其有一个本质的、深层次的认识。总之,“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提出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该是一种以体育课程文化建设与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3.2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矛盾分析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曾前后5次颁布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指导纲要等指导性文件〔2〕,文件的每一次颁布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时的历史特点,为学校体育注入了新的理念、内容、方法,也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完善注入了无尽的动力。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上体育课、体育锻炼健身的方式方法匮乏、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存在着怕苦怕累的思想,特别是近年来学生的某些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等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造成目前这种现实状况有社会外部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体育教学自身的问题。因此,在新理念下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清楚地知道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自身存在的矛盾。
3.

2.1课程目标理念与实施载体之间的缺失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称《指导纲要》),次年第5次体育教学改革在全国高校试行。《指导纲要》的试行为高校体育树立起全新的课程目标理念,即“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和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大课程目标〔3〕。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没有人能够清晰地表述出简单的体育课教学如何完成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课程目标,因为我们在长期的教学中,习惯了运动技术、技能的传授,忽略了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的传承,造成体育课程建设过程中文化的缺失。
3.

2.2课程目标理念与组织实施行为之间的缺失

课程目标理念的实现需要合理安排课程设置、系统搭建课程结构、科学选择课程内容、恰当使用教学方法手段以及综合构建评价体系。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课开设年限较短,课程结构体系过于单一,课程内容偏少且过于陈旧:课程教学时间一般为两年。一年级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开设选项课;开设项目以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等常规项目为主,体育理论课所占学时得不到保证。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简单化必然导致“为技术而教学”的教学方法。课程评价体系往往仅限于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价,即把学生的技术成绩、理论成绩、达标成绩、出勤情况折算成分数来评定,缺乏科学的量化。这种组织实施行为片面地强调了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等的培养。
3.

2.3课程目标理念与器物配备之间的缺失

场地器材设施配置情况和体育教师的水平高低是决定课程目标理念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但当前,由于高校体育在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弱势地位,使得学校场地器材设施和体育教师的配备无法完全达到课程实施的需要。

3.3新理念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新理念的提出,不仅使我们找到了现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以体育课程文化的发展为核心,从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组织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四方面进行探索的改革。

3.1课程目标确立的多维价值性

体育课程目标是指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与活动所要到达的预期结果〔4〕。新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定位要统筹考虑能力价值观、健康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努力形成具有文化特性的现代体育教学课程目标(表1)〔5〕。

3.2课程内容选择的多元化

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6〕。新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2)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3)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4)基础性与实用性相结合;(5)兴趣性与科学性相结合;(6)生活性与人文性相结合〔7〕。
根据以上原则的要求,我们设置若干内容分类板块结构体系(图1),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各分类板块的教学内容。
图1新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分类板块结构体系

3.3课程组织实施的系统化

课程组织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8〕。新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的组织实施过程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述:
第一,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与结构,兼顾课程内容分类板块选择。(1)科学规划贯穿本科4年教学的体育课程体系,即1-4学期为必修课,第5-6学期为选选课,第7-8学期为任选课;第1学期分别从体育知识理论类、体育基础素质类、基础体育项目类和民族传统体育类课程中各选择一项组合教学,第2学期从体育知识理论类、基础体育项目类和民族传统体育类课程中各选择一项组合教学,第3-4学期可以从基础体育项目类、民族传统体育类和体育休闲娱乐类这三类的任意两类中各选择一项组合教学,第5-8学期综合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要开设相关课程;(2)增加基本体育知识,各体育项目特点、内涵及发展史等理论教学课时。
第二,恰当使用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领悟体育教学本质。(1)实施分层次教学,各实践教学内容均设置A、B两个班,满足不同兴趣、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2)实施体育知识理论类等教学内容集中授课制;(3)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主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合理运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实践技术与理论知识的结合;(4)在各体育项目技术技能实践教学环节,固定各练习小组成员,设计教学情景,引导学生领悟体育运动之本质,培养学生高尚的体育精神和思想意志品质。
第三,构建体育教学新模式,提高教学团队的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1)随着体育教学内容的细化、增加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高校必须构建新型的校内或校际间的团队教学模式,满足教学需要;(2)新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文化底蕴,所以必须重视教师职前阶段的专业化培养,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建立定期的培训和考核机制,促进体育教师教育的行为模式养成。(3)长期聘任或定期邀请体育名师、名人讲学传道,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第四,整合优化教学环境,营造体育文化氛围。(1)学校可以引入社会资源,配备先进器材,建设体育场馆,联合开发体育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一流的体育设施和运动环境;(2)学校应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体育人文景观,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3)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学校体育教学项目宣介平台,吸引学生了解熟悉体育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3.4课程评价的全面化

课程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和对课程建设的评价。这里我们主要论述对学生的评价。新理念下的学生评价体系应兼顾课程四大价值目标:(1)能力价值目标和健康价值目标方面: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体育项目本身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苛刻,这两方面的评价应以学生学习技术技能的努力程度、自我提高幅度以及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评价依据;(3)文化价值目标方面:应以学生在实践运用教学环节的参与度作为评价依据;(4)社会价值目标方面:应以学生在实践运用教学环节中的个人表现、在团队小组中的作用作为评价依据。此外,我们应该为学生建立体育跟踪档案,制定学习目标,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文化传承与创新”理念的提出不仅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指引了方向,也提出了艰巨的任务。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就是体育课程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应从能力价值观、健康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角度对体育课程问题进行审视和反思,通过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内容、组织实施以及评价的重新定位,构建符合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实践需要的科学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
4.2建议
4.2.1新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定位要统筹考虑能力价值观、健康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
4.

2.2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多元化原则。

4.2.3推进高校体育课程组织实施的系统化。第一,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与结构,兼顾课程内容分类板块选择;第二,恰当使用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领悟体育教学本质;第三,构建体育教学新模式,提高教学团队的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第

四、整合优化教学环境,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4.2.4构建全面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应兼顾课程能力价值、健康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四大价值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小海,尹宁宁.文化智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林立,丁明山.在新《纲要》指导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3):374-376.
〔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2.
〔4〕张湛宁.跨文化的中美体育课程目标对比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5):69-71.
〔5〕马卫平,张传燧.文化视野中的大学体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审视〔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1):114-117.
〔6〕王林.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与设置
〔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1):71-73.
〔7〕段黔冰.大学体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8〕龚建伟,罗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6):147-148.
(责任编辑:李远伟) 源于:论文发表网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