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抛锚基于抛锚式教学《加速度》说课设计

更新时间:2024-01-24 点赞:29672 浏览:1344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抛锚式教学是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情境性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情境性问题,建构灵活迁移运用的知识体系。本文以《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一节的说课为例,阐明了学生在抛锚式教学中能够独立确定物理问题、提出并解决物理问题,进而揭示抛锚式教学是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抛锚式教学 《加速度》 说课
抛锚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含有真实问题或真实事件的情境,使教学建立在具体且生动的情境基础上,通过教师指导教学及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亲自体验从独立确定问题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其中抛锚式教学中的“抛锚”即为根据预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选定某个典型真实问题或真实事件。
在抛锚式教学中,教师扮演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相关线索的“指路人”,学生则是确定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导者,要主动地选择并加工有用信息,构建知识网络,从而获得知识。
下面笔者结合粤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的说课内容,对抛锚式教学进行具体的应用。

1.教材分析

1.1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加速度的概念及理解,加速度是运动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物理量,在以后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中都有应用,加速度也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物理量,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联系力学和运动学的纽带,也是后面能量,动量学习的基础,在物理学中处于核心地位。

1.2教材的特点。

1.2.1注重分组探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逐一介绍了飞机、汽车和人的运动,通过交流讨论,明晰各个运动的异同点,从而具体到抽象地导出加速度的概念。由于加速度这个物理概念是物理学中比较重要的概念和较难理解的概念之一,这样先让学生对加速度概念有感性认识,再总结得出科学角度的加速度概念,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深化记忆。
1.2.2注重联系实际生活,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动手实验、调查和收集、分析材料等实践活动,这些其实就是对课堂知识的深度挖掘。

2.学情分析

2.1已有的知识与能力。

通过前面三节书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标量、矢量源于:论文网站www.618jyw.com
及物体运动的速度等物理概念,而且在学习物体运动的速度时,对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概念也有一定的理解,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利用比值定义法定义这一新的物理概念——加速度。

2.2欠缺之处。

由于与加速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体现,一般对物体运动只停留在速度快慢之分,静止与运动之别,学生对于速度的变化快慢只停留在感知的认识上,甚至并未发现速度的变化快慢这一现象。

2.3应对策略。

从实际出发,列举生活中物体运动速度发生变化的情况,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明白速度变化量并不能完全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情况。而采用交流讨论的方法,则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点与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笔者认为此章节的教学重点为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理解,而教学难点则为加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率的关系,以及加速度的方向。

4.三维教学目标

4.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加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区别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快慢的区别与关系,能在生活中准确地应用加速度的概念。

4.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实际体会物理来源于实际,通过公式推导加深对比值定义法的认识。

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与交流,提高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

5.教学过程设计

5.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辆宝马和一辆从旁边经过时路人都说好快呀,这时两辆车都开到悬崖旁边,宝马立即刹住了车,而却掉了下去,路人也说好快呀”。教师从事例引入课题,让学生讨论一下这两个快有什么不同,讨论后得出结果,第一个快描述的是物体运动的快,即速度大;第二个快描述的是物体速度变化快,从而引出这节课的内容——加速度:用来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面的物理量。
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认知导入,不仅可自然引出课题,而且可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5.2类比启发,建立概念。

教师根据书本讨论与交流中的几种物体运动的情况,并制成表格,然后让学生观察其速度变化情况。
教师提出问题1:谁的速度“增加”比较快?它们平均1s速度各增加了多少?
学生A回答:飞机的速度没有“增加”。
学生B回答:汽车的速度平均1s增加为 = =1m/s 。
学生C回答:运动员的速度平均1s增加为 = =-2m/s 。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归纳,首先肯定学生的正确回答,接着举出一些例子,说明“速度快”、“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得快”描述是三种不一样的情况。
教师提出问题2:谁的速度快,谁的速度变化量大?谁的速度变化得快?
教师同时介绍用速度变化量△v表示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多与少,并推出它在数值上的计算公式△v=v -v 。学生根据表格数值分别计算飞机、汽车、运动员在上述所列运动情况下的速度变化量:飞机为0,汽车为20m/s,以及运动员为-10m/s。从结果可以看出,速度变化量有正有负。这时教师要加以说明:是的,速度的变化量是有正有负的,当后来的速度大于开始的速度的时候,速度的变化量就为正,反之,速度变化量为负,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速度变化量的这个物理概念的理解。 摘自:学士论文{#GetFullDomain}
那么谁的速度变化得要快一些?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一时难以回答,或者说回答可能没有那么准确,这时教师不能直接给出正确的答案,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加以引导。类比上一节课物体运动速度的学习,提问学生当时是如何正确得出谁运动的快与慢的?学生通过回忆与思考后会回答: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大小判断谁运动的快慢。这样类比有助于复习旧知识,加深理解新知识。
在学生得出结论以后,教师就要加以补充或者是修正,在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时候有两种情况:第一是相同时间,位移大的,运动就快;第二是相同位移,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就快。如果时间不相同,位移也不相同,那么我们就通过计算,算出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位移大的运动就快。补充完之后教师接着提示:那么对于速度变化的快慢,我们是否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的大小表示呢?给出这样的提示后,学生对刚才提出的问题就有了较为准确完整的答案了,所以在学生一定的认知基础上提出启发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根据上述比较,教师总结出第一点:“速度快”指的是物体位置变化快,“速度变化大”指的是物体末速度与初始速度的差别大,“速度变化得快”指的是物体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大;第二点: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可以用来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将此物理量定义为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类比物体运动速度的定义式让学生自主推导出加速度的定义式a= = ,并得出单位为m/s ,读作米每二次方秒,强调不能读作其他。学生应该会出提出这样的问题:加速度的正值与负值的物理含义是什么?教师加以说明:加速度可以是正值或者负值,当然也可以为零,而它的正负代表着它的方向,这说明了加速度是一个矢量。
设计意图: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同时也培养学生思维迁移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5.3交流合作,展示自我。

教师提出问题: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之间有什么联系?教师将学生分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A回答: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无关(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的方向跟初始速度方向一致;减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的方向跟初始速度方向相反。
学生B回答: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一致(直线运动),速度变化量的方向即是速度变化的方向。
教师总结1:在变速直线运动时,若以初始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时,第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于零,加速度的方向跟初始速度方向同向;第二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小于零,加速度的方向跟初始速度方向反向;加速度方向跟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方向无关。
教师总结2:第一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物体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大;第二加速度为零时,速度可以不为零,速度为零时,加速度可以不为零;加速度与速度大小没有必然联系。
教师总结3:物体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物体加速度大,速度变化量不一定大;加速度大小跟速度变化量没有必然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上学得开心,在课后又觉得学有所获,并更深刻地理解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三者之间的联系。

5.4深化理解,例题巩固。

让学生完成并讲解书本上的例题[3],并通过例题点出加速度与V-T图像的关系,让学生课后思考。
课本例:某高层建筑物内一部正在向上运行的电梯,在

1.5s内速度由2.4m/s均匀减少到0,求电梯的加速度。

解:电梯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选取竖直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可得
a= = m/s =-

1.6m/s

电梯的加速度大小为

1.6m/s ,方向竖直向下。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例题及时巩固,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可以深化学生对加速度这一概念的理解。

5.5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概括、归纳、反思,并布置三道思考题。
思考题1:加速度就是增加的速度吗?
思考题2:加速度针对加速运动吗?对减速运动如何解释?
思考题3:如何表达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概括、归纳、反思,把零碎的认知过程和知识点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并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个不断巩固和完善的过程。
6.结语
本说课设计是基于“抛锚式教学”而进行设计,让学生在历经“创设情境,建立概念,交流合作,深化理解,以及归纳总结”的基本过程,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物理的魅力。说课设计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教学信息传输通道,提高教学与学习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陈寅.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第二版.
[3]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教材编写组.物理必修1[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第二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