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课文谈初中语文课文导读语应用

更新时间:2024-01-16 点赞:4755 浏览:1354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初中教材课文前编排的"导读语",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指导学习,引导思考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研读、用好"导读语",可以有效达成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与能力。本人就如何运用课文"导读语",有效促进语文阅读教学谈些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文;导读语;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中编排的课文"导读语",是编者的创意,是引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以方块的形式编排和呈现于课文最前面,却常被教师忽视。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研读和用好"导读语",可以有效达成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与能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和思考,就如何有效运用课文导读语促进语文教学谈些看法。

一、运用导读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可以充分运用"导读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带着期待与思考,主动走进文本,潜心阅读。
第一,运用导读语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带着美感走进课文。如朱自清的《春》,可谓"美艳之至"了。编者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读语":"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山青水秀,草长莺飞,百花争艳。这一篇写景的精美散文,不知拨动过多少人的心弦!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都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表现出来了。多读几遍,你一定能进入那美妙的境界中。"教师在上课时,运用导读语,配以舒缓的轻音乐,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自然,激发阅读的,岂不美哉?
第二,运用导读语的启发性,引导学生带着思考走进课文。如教学《在山的那边》,就可用其"导读语"引入:"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它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当学生听着这样的语句,会引起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师可自然地指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寻找答案。
第三,运用导读语的指导性,引导学生带着要求走进课文。如教学《我的信念》时,可用"导读"语:"一位两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竟然把自己看得如此平凡。如果你想知道具备怎样的品质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家,那就读读这篇短文吧--不仅用眼读,还要用心来读,用你的心贴近这一颗水晶般的心!"这样的"导读",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对学生的阅读方法提出了要求,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第四、运用导读语的号召性,引导学生带着走进课文。如教学《安塞腰鼓》,配以动感的腰鼓声,直接这样导入:"舞!舞!舞!忘情的奔放,狂野的倾泻,西北汉子的安塞腰鼓,带给我们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让我们大声朗读这篇文章,体会它那恢弘的气势,跟上它那铿锵的节奏,让我们的心灵随之放荡吧!"简短有力、富有号召性的导读,渲染了有效课堂氛围。

二、运用导读语,引导学生研读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会阅读,便是课堂阅读教学的本真。
第一,运用导读语的陈述,研读课文重点。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导源于:职称论文www.618jyw.com
读语:"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脱险的一次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我'的脱险对你也会有宝贵的启示。"
第二,运用导读语的要求,品读课文语言。导读语,常常提醒师生注意什么,怎么做等相应的内容。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中的导语:"一树紫藤萝花吸引'我'驻足观赏,使'我'浮想联翩,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面对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我'感悟到了什么?朗读时,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品味优美的语句。"由此导语可见,本课要求学生重点抓住优美语句进行品味,体会作者感情,从而理解'我'的感悟。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品味语言,不仅读理解了人物的情感,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品读能力,明白了景能怡情,学会了借景抒情。
第三,运用导读语的提问,探讨课文主旨。如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在完成对课文主要事迹的疏理后,运用文中的导读语:"这篇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熟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作者是从怎样的角度选取材料和确定记叙重点的?"组织学生合作,探讨主旨,把问题引向深入。再如,教学《华南虎》一课,在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品读华南虎形象后,运用其导读语,将问题引向深入,去探讨:"......朗读课文,想一想,诗人只是在写一只困于笼中的猛虎吗?"

三、运用导读语,引导学生延伸阅读

教育家陶行知说:"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之能说;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之能学自己渴望学的东西。"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导读语"构架起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可适当地延伸学生阅读,充分调动,以提升学生的理解层次,培养语文能力。
第一,运用导读语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在延伸阅读中理解。如教学《童趣》一文时,运用导语:"一种平常的景物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你在童年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课文是用文言写的,只有二百多字,要仔细体会这种语体简洁的特点。"教完主要内容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联想,改写文中某一片断,使之成为生动的现代文。让学生比较、体会文言表达的简洁特点。此"展示",让学生在比较中加强了理解。
第二,运用导读语拓展思考,让学生在延伸阅读中深入。如教学《那树》后,让学生读导读语:"那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茂盛繁密;那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的绿阴、心神的安慰。但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车轮的碾压下,它倒下了......这一切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感慨和思考。"指导学生思考,深入阅读,结合名家观点,说说自己的"感慨和思考"。再如,教完《伟大的悲剧》后,指导学生读导读语:"......课文写的是这场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悲壮的覆没。阅读后想想:胜利和失败,在这里该怎样定义?"并结合全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制定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至九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
[3]《现代教育理论》,扈中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