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公因数“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浅谈科研方法与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7979 浏览:2116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较多,不知如何下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介绍了“列举法”“分解质因数”“短除法”等几种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掌握其内涵,学会选用不同的策略去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
【关键词】 列举法;质数;分解质因数;互质数;短除法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看似简单的新知学习,可是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存在问题颇多.这一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教学这部分知识时,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众多的知识铺垫:不仅要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因数、倍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还要知道什么是“公因数、公倍数”等概念.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所运用的几种方法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二、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运用此种方法的基础是学生必须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往往混淆不清.
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质数、合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生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也是觉得最简捷有效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要想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师生必须做好以下功课.

(一)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互质数”

在短除法中,要求最后除到两个商必须是“互质数”为止,这也是能否准确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一环.
因为前面的学习,学生可能对“质数”的概念比较深刻,这时部分学生就会走进一个误区:错误地认为“只有两个质数才能组成互质数”,其实不然.教材中明确指出“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这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概念举例,通过学生举的若干例子,引导学生归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能组成互质数的两个数有多种情况:① 两个数都是质数的,一定能组成互质数(如3和5).② 两个相邻的自然数一定能组成互质数(如8和9).③ 1和所有的非零自然数一定能组成互质数(如1和9).④ 一个质数、一个合数如果没有倍数关系,能组成互质数(如3和8).⑤ 两个合数也可能组成互质数(如4和9),等等.

(二)让学生掌握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格式

四、提炼“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特殊情况

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提炼出“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1)如果两个数有倍数关系,其中较小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较大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如12和36 的最大公因数是12,最小公倍数是36.
(2)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自考论文www.618jyw.com
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如3和8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24.
在教学中,一定要切实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并在学生“自学”“交流”基础上,加入“自我反思”环节.使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不同方法,并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中对知识有更丰富、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学会用不同的策略去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数学(下册).青岛出版社.
小学数学全解四年级数学(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