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异同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异同研究设计

更新时间:2024-04-21 点赞:5156 浏览:140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信息时代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也在稳步推进中。随着国家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也使得人们对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异同一、引言在信息时代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源于:论文致谢范文www.618jyw.com
也在稳步推进中。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育是关键。随着国家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也使得人们对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在目前的中国,对青少年的教育主要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承担。现代学校教育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青少年一代的成长非常需要社会教育的密切配合,这两者有差别与联系之处。相信通过对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异同的调查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配合,使两者能够有效衔接密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更好发挥教育实效,为青少年的成长助上一臂之力。二、我国目前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现状1.我国总体教育发展情况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教育数量供给能力的国际排序略高于人均经济总量的排序,为现代化奠定了较好基础。中国大人口为134735万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中国的文盲率从2000年的6.72%下降到2010年的4.08%,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2010年的8930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概念也变得愈发广阔。“学校社会化,社会学校化”正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现代教育不仅在时间上将扩展到一个人的终生,而且在空间上将扩展到全社会。在这种趋势下,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和社会将构成青少年成长的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发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青少年们来说,这一发展趋势决定了当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担负着关键的、不可推卸的责任。2.社会教育发展情况社会教育的基本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简单理解就是社会和教育两个词的结合。在中国,社会教育机构主要有:文化馆、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广播电台等。这些专门组织的社会教育机构旨在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不足,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全面发展。关于成人教育,有各种文化补习学校、扫盲班、技术培训班,各种讲座、报告会等。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教育无论是普及程度还是发展程度,都远远落后。但是,我国近些年应需求,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社会教育日益扩展,例如,2008~2010年,财政共计拨付52亿元,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进行补助。总之,目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社会教育还处于辅助和补偿地位,但已经越来越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加深,网络教育将逐渐成为社会教育的新趋势。3.学校教育发展情况学校自其产生之日起一直被人们推崇为知识的殿堂、培育人才的场所,并因此而享有“至高无上”的教育权威地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相对的概念。它是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类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目前,中国学校教育体系:实行学前教育制度(面向6岁以下儿童)、九年制义务教育(6、7岁入学,小学六年至初中三年;或九年一贯制)、高中阶段教育(三年)、高等教育制度(高等职业/专科教育二至三年、本科四年、硕士研究生二至三年、博士研究生三年及以上)、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制度。另外,中国还实行教育考试和教育证书制度,学位制度(学士、硕士、博士),教育督导与评估制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形成了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并存等层次类别和形式多样的格局。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中国的国家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利弊分析1.社会教育的优势社会教育直接面向全社会,是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的,这决定了只要是对社会全体成员施以影响的各种活动的主体,都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如此多样性使他比学校教育的具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他的无处不在,对青少年思想的影响面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社会教育不仅面对学校,面对青少年,更面对社会的成人劳动者。既是多面的,也是终身的。这不仅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满足成年人继续学习的要求,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政治、道德教育,促进社会安定与进步。社会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没有制度化教育的严格约束性。它很少受阶级、地位、年龄资历限制,能很好体现教育的性。并且可以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帮助受教者认识自己的优劣,规避没有天赋的方面,保持和发展自身的优势。现代人的成长已不完全局限于学校,打破了学校教育那种封闭式的教育体系,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社会教育领域越来越广阔,同社会实践相结合,丰富的教育内容更有利于人的社会化。帮助扩大社会交往,培养社会素质,使青少年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2.学校教育的优势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奠定一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工程。青少年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最集中,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教育范围内进行学习,全身心地接受学校的教育和各种知识的传播。学校教育统一化,标准化。学校的育人功能是按国家的统一规范要求来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学校有着积极向上的氛围,它给学生们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校园以班级为单位,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集体环境。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这样长期稳定的集体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孩子们树立起集体意识。让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学会集体生活。学校教育具有权威性,完备的教育设施和专门的教学设备使得青少年能够有效地学习到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对一个人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3.社会教育的局限性所谓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社会教育没有统一的标准,就无法保证辨别能力较差的青少年能够得到正确的道德引导。尤其是某些纯粹追求商业化的社会教育机构,更是无法保证其教育方式以及教育水准。社会不同地区经济水平的不同,将会直接影响社会教育的发展程度。有些偏远山区甚至根本不存在社会教育。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方面,社会教育都受到地域习俗与经济条件的制约。4.学校教育的局限性重视知识灌输,忽视较高水平的应用和评价能力的培养。偏重“授鱼”而不是“授渔”,使得学生自主和独立学习低。随着知识信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主观能动性差的青少年很容易被社会淘汰。重理论、轻技能和实践。作为一个社会人,既要懂得知识,也要掌握技能,但近年来对技能的教育有弱化之势。学校的环境与社会环境差别较大,很多纯粹接受学校教育的年轻人在踏出校园后,对社会难以适应。同质化教育,忽视创新。学校教育里,倾向照本宣科,墨守成规,不同天赋的孩子们却被强迫接受相同的教育。以成绩为衡量方式,扼杀了很多孩子的天性,缺少创造力与想象力。而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刻板的学校教育使得国家缺少创新型人才。四、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异同1.两者的区别在了解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缺后,很容易发现社会教育同学校教育相比有许多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而言,目的在提高社会的智识、道德。重点在于促进个体社会性的发展,培养个体社会性行为和思想情感、观念等。所谓社会教育,是一种补助正式学校的教育,是一种间接的或附带性的教育事业。并非强制性的正规学校教育,接受度由受教育者自己把握。社会教育的对象不仅包括了在校的学生,还包括学校教育之外的受教育对象,可以令学校教育得到延伸。在实施的内容上,社会教育的内容同学校教育相比非常广泛。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行选择需要的和适合本人的。2.两者的联系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虽然相互独立,但不是截然对立。社会要求青少年扩大社会交往,充分发展其兴趣、爱好和个性,广泛培养其特殊才能。尤其,鉴于我国学校教育尚属于应试教育,只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而社会教育,可以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也能够弥补素质教育的偏离。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承,对青少年的成长都起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两种教育充分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所谓的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和快速发展。五、结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是一个整体,而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只是教育整体中的两种教育形态。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给予有力的支持,而学校教育则在某种程度上为社会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学校面向社会,社会参与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体制化探索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但是当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结合好时,现有的教育资源能得以被充分利用;能促进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共同发展,确保教育内容形式的分流,使得学生健康成长的天地更为广阔。这样的教育体制,才能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需要,也才能使人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乔振祺.博物馆的未来[J].中国报道,2011,(11).
勾振宇.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策略论析[J].教学与管理,2011,(12).
[3]马绮蔚.浅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其的关系[J].学园,2010,(10).
[4]侯怀银,张宏波.社会教育解读[J].教育学报,2007,(8).
[5]程静,陈超.学习化社会与成人教育转型[J].成人教育,2003,(8).
[6]郑先俐,靳玉乐.学校教育权威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
[7]侯怀银.中国社会教育研究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2008,(12).
[8]张力.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政策及其趋势.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