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建构从建构主义论述指导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

更新时间:2024-03-25 点赞:35625 浏览:16099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如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课改过程中,需要新的理论支持,以改变根深蒂固的旧有学习方式。从学习理论看,建构主义理论对实施素质教育、改进课堂教学富有启示作用。
建构主义的创始人是瑞士学者皮亚杰,他的认知结构理论充满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学生的认知发展。他认为认知的形成与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使原来的图式通过同化、顺应达到一种新的动态平衡,从而导致个人内部原有认知图式的变化,同化和顺应过程就是图式建构过程,图式是发展变化的,总是由低级向高级演化。
对于建构主义的理解,必须弄清四个基本概念:①图式:是认知或心理结构。个体正是通过这种结构对环境进行智力的适应和组织。②同化:是一种认知过程。人们通过同化,把新的刺激物、知识整合到原有的图式或行为模式之中。这是一个量变过程,只能影响图式的生长,但不能改变图式的结构。③顺应:是图式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指由旧图式改变为新图式的认识过程。它是源于: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质的变化,是质的飞跃。④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是个体认知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学习模式下,学习被视为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学习是学习者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自身内部的同化和顺应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知识的内部图式的过程,从而使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得以转换和发展。其中同化是把外界的有关因素具体内容吸纳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实现了认知结构量的补充,为质的变化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顺应是对认知结构的调整,促使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产生新的图式,以利于接受新的环境信息。在建构过程中,新的认识冲突出现后,同化和顺应实现对认知冲突的解决,实现新的平衡,从而促进认知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极为重要,学习者通过主动建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而不是被动学习、被动掌握。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主动建构知识、体验快乐。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呢?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能自觉地渗透自主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独特感受和体验,适时诱导启发,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和提高,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以下联系实际,谈几点做法:
1. 明确学习范围,设计合理目标。在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时,应给予明确的学习范围及设计合理的学习目标。据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它转化为问题,以问题引领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伊始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和探索,最后得到正确的解答,最终获得明晰的“我学会了”的感觉。如此,既完成所学知识的建构,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新文化运动》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向学生提出下列学习目标:①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②能力培养目标:搜集有关白话文资料,理解原作者主张,形成“新文学”的正确概念;分析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③思想教育目标: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其两面旗帜就是“”与“科学”,新时代青年必须增强与科学意识。
明确学习目标后,笔者采用问题链方式加以引导,设计了一系列相互联系且具体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吗?兴起的标志是什么?运动前、后期内容有何不同?运动“新”在何处?其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地位、作用如何?运动干将们给我们留下怎样的精神财富?实践证明,有了明确的学习范围和设计合理的学习目标后,通过具体问题的追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有路可循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熟悉掌握了课本知识,完成了学习目标,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把握不准,学习范围目标不明确,可能会导致课堂上“散乱的活跃”,因缺乏目标导向而出现“放之失度”现象。因此,在指导学生了解学习范围、制定学习目标时,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依据学生特点给出范围、制定学习目标,以免出现前松后紧、顾头不顾尾现象。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对学习时间作合理安排,且在学习内容上,指导学生按照由易到难顺序进行学习。
2. 优化分组学习,教师适当干预。以前,学生自主学习或课堂讨论,经常采用小组为单位的形式,多数情况是前后位四人自然组合。如何划分更好呢?笔者曾经在不同班级做过不同的尝试。由教师来分,原则是各组学生水平要相当,男女搭配,活动中较顺畅,但有时将平时谈得来的同学分在不同组,有学生不乐意。而由学生自愿分组则相反,往往是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或是水平较高聚一组,水平较低聚一组,这样讨论学习的差距拉大了,且水平较低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种分法不可取。在实际操作中,效果最好的是采用学生自由组合和教师指导调配相结合,将全班学生分成以7~8人为单位的学习小组,注意兼顾各小组成员学习程度的平衡和合作状态是否合拍,并作适当调整,每组中既有性格外向、能说会道者,也有性格内向、讷于言语者,每组中都有一位“领军人物”作为讨论的发起者,在小组中起示范带动作用,中等生、后进生在他们的启发带动下均能较为顺利地完成学习研究任务。这种分组法合理地淡化了竞争,更好地强调了合作,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明显减轻。这样,在班内“走组”讨论时,学生充满了新鲜感,自主学习讨论活动开展时,各小组成员异常活跃,效果非常好。 这样分组学习的作用,是让学生将自主学习的成果在小组中进行碰撞交流,共同探讨,互相切磋,然后形成有价值的研讨成果;小组共同探究解决学习任务,通过不同学习基础、能力组员间的互相帮助,小组中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自主探究活动获得最大的进步。这样的习得,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其结果必然是事半功倍。在分组讨论时,为帮助学生较快找到讨论的切入点,教师还可参与其中并做适当指导,以避免有的小组讨论时陷入毫无章法的误区,同时还可更好地促进师生关系融洽。
3. 提供有效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当前,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历史教学传统的大量史实记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转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注重纠正历史智育教学理解上的片面性和残缺性。历史课堂必须把教师讲、写,学生听、记的沉闷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点拨、学生自学的启发式教学。智育不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技能、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获取及加工信息的能力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笔者在班级电脑里设置了专门的历史文件夹,内含“图片”、“音像”、“知识结构”等子目,师生均可将自己平时收集的相关资料整理剪辑分类后存入对应的空间,同学们课间可以自由点击互相学习,实现了师生资源共享。如此一来,学生兴趣大增。“图片”子目下收集了大量图文并茂的珍贵知识图片,如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等;“音像”子目下收集了不少再现当时场景的影视片断,如“甲午风云”、“五四运动”等;“知识结构”子目下有各章节的知识体系,甚至还收录了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等内容。内涵丰富、图文并茂的储备信息,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提供了生动的资料来源,在课堂讨论中被师生大量引用,在课前讨论准备,或当堂演、说相结合以证明观点、完成知识建构,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支撑,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和思维能力,让人耳目一新。值得一提的是,在收集资料、互相学习过程中,学生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提高,阅读、分析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个性特长等都得到了应有的施展,这种成功的喜悦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4. 交流展示成果,激发学习自信。以全班为单位,通过对各小组自主学习研究讨论阶段成果的展示、交流,完成对研究讨论对象的意义建构和价值认同。在展示实践中,笔者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小组发言言简意赅,形象易懂,条理分明。根据自主学习研究讨论内容和各小组成员特点,展示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口头叙述、模拟旅游、角色扮演、论文答辩等。以《亚非拉的奋起》为例,有关“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这一话题,各小组成果展示时,就有小组以模拟旅游的方式来呈现其探究成果,由善于表达的同学担任“导游”,配合多媒体画面及影像演示,其他同学以“游客”身份配合进行介绍,期间还穿插有能歌善舞的同学演唱印度民歌、表演印度舞蹈,全班同学随着“导游”介绍畅游在异国他乡,于欢乐中了解掌握知识,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值得提醒的是,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事先布置评价任务或思考题目,以保证在展示中其他同学能够积极接受信息,认真思考。在各组展示时,教师还要注意将各组分散的研究成果联系起来,使同学们对自主学习研究讨论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对学生的展示,教师应努力去发现能够给予肯定的东西,并巧妙地维护学生的自尊,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创造的喜悦。
教学实践证明,实施新课程后,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提高了,思考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加强了。笔者曾询问学生感受,他们说“感觉棒极了,现在上课很轻松很快乐,不再‘呆板、乏味’,变得越来越有趣了。”“现在我们有更多机会来表现自己,课堂上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语言更具鼓励性,我们也变得更加自信了。”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学习、研究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不同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他们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求。
总之,“我们的课堂只有充满乐趣,才会吸引学生,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我们的课堂只有在教师精妙的引探导学下,有启思有质疑并在合作交流中完成知识的内化,才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好学乐学善学;我们的课堂如果多一分精彩的活动,学生自主学习也许就会多十分活力,而其学习能力也许会百倍的提高。”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即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自主学习,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大程度上的控制,从事需要学生积极思维的现实活动,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实现真正的交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采用新方法,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从而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要让学们快乐学习,在自主学习中主动怎样写论文www.618jyw.com
建构知识,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
“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
智育不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技能、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陈娴贤:厦门市松柏中学党总支副书记,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厦门市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重视教育教学研究,参与主持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学生历史学科个性化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初中历史课堂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等多项市、区级课题研究,有多篇论文获奖并刊登在CN级教育教学刊物。曾获得厦门市教坛新秀、厦门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