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主体性浅谈小学数学体验性教学方式与学生主体性意义发挥大专

更新时间:2024-04-15 点赞:21573 浏览:8857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小学数学体验性教学模式的含义,具体从导入、操作、应用三方面介绍了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怎样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自主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目的。
【关键词】体验性;导入;操作;应用;主体性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experience teaching mode with the students main role of play
Lu Ai-hua
【Abstract】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experience teaching the meaning of the model and introduce the students how to play the main role, the specific import, operation, application, how to make the student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to create, in the experience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thereby improv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to learn valuable for the purpose of mathematics.
【Key words】Experience; Impo摘自:毕业论文工作总结www.618jyw.com
rt; Operation; Application; Subjectivity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学不仅仅是种告诉,更不是简单的告诉。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实践的一个体验、感悟的过程。”我校研究的小学数学体验性教学模式就是强调学生在做中学,重视的是感觉体验、领悟和认知,集体参与学习,注重情感、态度,强调直接接触,凸显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已经提出好多年了,许多老师口头上能接受,可一到了课堂上就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静地听;教师不断的发指令,学生麻木的执行。这有何主体性可以言?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体验性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1.导入为学生创设情境体验场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新课的导入就像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导入得好就会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价值在于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采用生活中的或学生经历过的素材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1.1 用熟悉的生活事例导入。

在数学教学时,若能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是完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如:我校三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年、月、日”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把我和邻居天天小朋友暑假时的一段对话说给你们听听吧。暑假快结束时,我问上一年级的天天小朋友:‘天天,你什么时候开学呀?’她想了一会儿说:‘我们老师说,8月30日报名,然后休息一天,那就应该是32日正式上课。”听完同学们笑了,这是老师马上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1.2 用设疑质疑法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适当设疑,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对新问题的思考,让学生由疑生趣,由疑诱思,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如:某位数学教师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是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其变化,然后用设疑、质疑法导入的:先在一个空玻璃杯子里装满沙子,然后把沙子空出来,往空瓶中装几颗小石子,再将空出的沙子装入瓶中,学生会发现沙子装不下了。为什么会装不下呢?这时教师接着说:今天我们探究这方面的知识。
运用设疑导入法是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思、善思、敢问、敢试的精神,能有效地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1.3 用生动的故事导入。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会令学生终生难忘。教师若能将相关的数学知识编成故事导入新课,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导入设计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变,但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等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言简意赅,有的放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1 动手操作活动。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具、学具等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中去探索规律。操作时要注意:
2.2 操作目的要明确。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需要通过操作活动来体验,操作要有针对性。如某位老师让学生感受平均分时设计了这样的操作活动:三人一组,每组8支铅笔,要求其中一人把8支铅笔分给另两人,有几种分法?哪种分法最合理?
2.3 操作方法要恰当。指导学生操作时,要选择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获取新知,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4 操作过程要有序。操作时,学生的思维随者操作的顺序变化,操作程序引领学生的思维过程,反映一定的逻辑顺序。正确的操作顺序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
2.5 感受对象要突出。操作时可通过颜色、状态、动态、声音等方面让学生感受操作的要点。例如:教学体积的意义,可通过在半杯水中扔石子,让学生看到水面的增高现象而感悟体积的含义;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时,可将底面圆形涂上与其它面不同的颜色,可让学生在变化之后清晰地看到,圆柱的底面转变成了长方体的底面。
3.充分调动多种感官 在进行操作活动时,让学生的手、腿、脑、口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真正感受操作活动的内涵。
总之,笔者通过实践认为采用“情境体验——过程体验——应用体验”这种体验性教学模式,可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