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新如何从新课标理念优化初中数学课堂

更新时间:2024-01-14 点赞:22058 浏览:96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及新课标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从初中数学教学要领的准确把握、教材的灵活运用、有效地组织学生活动和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资源等方面,展现了创新、优化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初中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实用性和发展性原则。
【关键词】课程目标 能力 教学过程
1674-4810(2013)14-0128-02
数学与人类发展、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方面。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数学的教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效果。2011年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我们数学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数学教师,必须认真研修新课标,适应新要求,以新课标的新理念,完善教学过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准确把握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数学课程标准》主要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表达,过程目标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描述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知识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理解并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如在“数与代数”学段中,学生将学习实数、整式和分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函数等知识,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发展符号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应加强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的联系,介绍有关代数内容的几何背景,避免繁琐的运算。

二、灵活运用教材

作为教师,一定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根据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才能使学生学得好、学得轻松。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我国初中数学教材有了很大变化,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不同版本、多样化的教材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确了每个学段的目标,至于每个年级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没有做具体规定。与过去《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使用原华东版教材时,勾股定理安排在八年级第一学期第十二章,但这一内容的教学必须大量用到数的开方,而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却安排在八年级第二学期第十三章,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多麻烦。我在实际教学中把这两部分内容调整了顺序,消除了因教材安排得不科学给学生学习造成的阻力。现在使用的沪科版八年级(上)第30页的例题5安排的位置也很不合适,这个例题内容是分段函数,各段都是一次函数,但此阶段学生对一次函数还是完全陌生的,不可能很好理解这一概念。我觉得如果把它放到一次函数之后去教学,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按这一方案实施后,感觉效果非常好,一方面对一次函数是个巩固提高;另一方面又学习了一个新的概念,并且学生易于掌握。

三、有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与共同探究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整个初中数学教学应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交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组织、有目的的讨论能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使智力达到平时难以出现的超常状态。在讨论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中学数学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专题讨论会,让学生对“如何分组”、“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如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处于什么地位,起何作用”、“学习目标的质量与小组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作出实质性的探讨,并且还要进行有效的尝试。在数学课堂上改变以前“教师讲、学生练”的单一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和讨论,教师讲的比以前少了,但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作为小组的一个成员,而不单单是一名数学教师,时而是讲解者、时而是辅导员、时而是台上的表演者、时而是台下的观众。学生也会喜欢提问题,思维活动更活跃,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
例如:在讲解“例1,一轮船在港口A测得小岛S在北偏东75°方向,向正东源于:电大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航行至灯塔B,在B处发现小岛S在东北方向,若港口A距离小岛S为200海里,求港口A与灯塔B的距离。”这道例题一出,学生纷纷根据方向角画图,画完图,却不知该如何解问题,此题的解决方法由于有别于以前常用的方法,学生感到有难度。此时我抓住时机出了下面4个小问题让他们讨论,全班学生进一步交流:(1)图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三角形?(2)解斜三角形的通法是什么?(3)在这个斜三角形中总共可作几条高?(4)作哪条高构造的直角三角形可顺利准确地求出AB的长?
上面四个问题一出现,学生异常兴奋,画的画,算的算,议的议,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了讨论、交流。教师作为参与者,也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认识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最后学生终于发现:过点B向AS作高和过点S向AB所在的直线作高,都因为无法准确地求解而宣告失败,只有过点A向SB所在的直线作高才能顺利求解,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四、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资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中学数学教育方式正在向现代教育技术方式转变,这无疑对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不断促使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产生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想跟上信息社会发展步伐,中学数学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选择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能够主动、熟练和经常地把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的新知识与数学课本上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解和掌握数学专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新动向,充实于教学内容中,令教学活动更为生动和有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讲“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这一节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用教具进行比划演示,这很难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180°后的图像与原来的图像的关系讲解清楚,学生就很难理解掌握。而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让图像绕着一个点旋转180°后的运动过程和结果都展示在屏幕上,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同时也使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得以丰富和加强,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建立起“中心对称”的概念。
〔责任编辑:李冰〕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