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课堂如何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讨论“主人”

更新时间:2024-01-20 点赞:32128 浏览:14559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随着课改的实施,课堂讨论已成为教师乐于采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按照新课标要求,课堂讨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个性发展的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有些课堂讨论不能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过程中如何操作才能避免走入误区,让课堂讨论更有实效性,这是需要广大老师思考的。
关键词:课堂讨论;历史;主体性
随着课改的实施,课堂讨论已成为教师乐于采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有的教师上课讨论甚至成了一种定式,却未达到预期效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笔者归纳了以下几方面:

一、选择的讨论题不当,流于形式

有些讨论题的提出只是为了活跃气氛,调控时间;有的问题既没吸引力,又没思维含量且没有关注学生。更有甚者,当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学内容或提出奇特问题时,不会讲评,便进行讨论,讨论似乎成了教师运用“教育机智”的载体。
比如上《郑和下西洋》时,某教师设计了很多讨论题,整节课学生反应积极。其中:“假如你生活在当时,你是否愿意去远航?为什么?”这个问题是否具有讨论价值暂且不提,只谈这个问题的指向,它明显带有个人的主观倾向性,基本不用讨论就能得出结论,感觉是为了讨论而讨论。有的学生东拉西扯慢慢就偏离了主题。笔者认为教师要在设计问题上多下工夫,设计时应以学生发展为目的,选出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知识来设计问题,使学生通过讨论掌握知识的主干,形成扩充自己基础知识的基本结构。问题不仅要突出重难点,更要注意知识的发散、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挥问题讨论的价值。

二、讨论的随意性明显,质量难以保证

有时讨论成了教师调节时间的工具。时间过紧,教师就会进行蜻蜓点水式讨论。“我给你三分钟讨论”“尽快讨论”这只能是逼着学生机械地完成学习任务,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时间过剩时,教师又会让学生长时间“深入讨论”。这样做只是为了环环相扣地完成教学各步骤,其结果是效率低下。
教师要给学生留足时间解读问题,深入思考。例如这个讨论:唐朝“开元盛世”是繁荣时期的盛世,清朝“康乾盛世”是衰落时期的盛世,两个盛世各有什么特点?教师给学生时间去查阅资料,分析对比,然后讨论,使学生能较好地归纳两个盛世的特点,观察总结历史全程。反之,学生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要么低头不语,要么七拼八凑。只有有准备的讨论才会有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新观点的涌现。

三、教师不应只是课堂讨论的旁观者,而应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有的教师布置讨论后,就置身于学生之外。偶尔走到学生中象征性地指导一下。有的学生本来讨论挺热烈的,当教师过来时,反而不好意思讨论了。这说明教师平时在教学中很少参与学生的讨论,“突然”参与其中时,学生胆怯了。小组成员对同一问题理解存在差异,教师如果不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加以指导,课堂讨论就会变得杂乱无章,变成“菜市场”。有的同学高谈阔论,如果一个组里的学生都是这样,那讨论就会变成争执。那些性格内向或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没有教师的鼓励,就没勇气加入讨论。
教师只有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多重身份参与,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思维活跃的学生,发现其创意,及时分享,达到思维发散、资源共享的目的;对后进生,同他们一起讨论,随时点拨,使每个学生在讨论中学有所得。教师只有亲身参与才会感受到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清楚地了解组织形式的利弊,不断改进讨论方法,提高讨论实效。

四、忽视了课堂讨论的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以及讨论后的知识整合

学生在讨论中会提出独到的见解,但他们不能确定这些见解的正确性,这就需要教师作出评价。如能对他们的新思维予以肯定,学生的心理会得到满足和鼓励,会更积极地投入讨论。在总结时,也不能简单地说一句“好”“我很欣赏你的观点”。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观点、合作态度、方法、情绪等进行合理评价,总结时,要针对每一组的优缺点进行评价,让评价成为课堂讨论的发动机和助推器。
笔者还注意到,学习是把所学知识内化的过程,学生必须对知识进行整体把握。讨论特别是分组讨论很容易把一个完整的知源于:科技论文写作www.618jyw.com
识体系肢解了,造成学生对本组讨论的知识精通,对其他小组讨论的问题认识肤浅。讨论时,大多数学生注重呈现自己的观点,对别组的讨论充耳不闻。而教师的处理也过于简单化,只单独对每组的讨论结果作评价,没有再把所有组的观点整合起来,这就割裂了知识的整体性,违背了讨论的初衷。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想法,完成知识的“整体—分解—整合”。学生只有学会互相接纳、欣赏、分享、互助,才能更有效地学习。
课堂讨论无疑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的较好形式。有效的课堂讨论应追求学生内在思维的活跃,脑力劳动的适度兴奋和紧张以及随之产生的体验和感悟的加深。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精心选题,有序组织学生讨论,还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中去,并对讨论结果作出有效评价,对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这样的课堂讨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体现出价值。
参考文献:
赵昌木.教师在批判性教学反思中成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9).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钟楼实验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