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撵走别让“中考指挥棒”撵走了语文原味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12000 浏览:470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的网站www.618jyw.com
本来,语文课应该是比较受学生喜欢的课,可是近几年来因为中考升学的压力,慢慢地,我个人觉得教起语文来力不从心,仿佛自己也成了扼杀学生个性的刽子手,也成了流水线作业的机械普工,而学生则成了做笔记、做题、评讲、纠正的“新产品”,脸上少了本该有的朝气,少了青年的灵光,多了一份被迫懂事的老成,多了一份中考带来的阴霾。有些人对中学教育的价值取向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教学就是为了考试升学,不考就不学。面对总分120分的语文成绩,教师总想竭尽全力地把学生的平均分提高,教师教的过程好像是在锋利刀尖上跳舞,学生学的过程也是在茫茫火海中寻求重生。可怜的师生,因为终极追求的就是敲开理想高中大门的钥匙——好的成绩,所以,中考直接左右着师生的行为方式和方法。为了急功近利,直奔主题——中考,许多初三语文课的人文味就变得如此不重要,许多时候本应该好好享受的课堂就变成了奢望,语文教学也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备考课”,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根本上背离了语文学科的本性。
初中语文新课程要求中指出:“语文学科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确解读应该是: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唯一可以在生活中长时间使用的,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生。
鲜活的语文知识以及传统文学的厚重、哲理在铺天盖地卷来的《中考突破》《高分突破》《战胜中考宝典》等题海资料的“给力”和“辅助”下,显得如此苍白与浅显。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常常忽视了初三语文教学中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对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研究,以及初三语文教学中诸如讲授艺术、逻辑分析、语言表达等“内功”的修炼和积累。因此,应当提倡教师将着眼点更多地转向对于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注,既不与中考背道而驰,又能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享受到语文的人文魅力。
如何才能让初三语文课堂既脱离“中考指挥棒”的枷锁而又不轻视中考的魅力所在,脱离沉重的做题、解题技法的机械填鸭模式教学与导学而充满,绽放出文学的色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我认为,初三语文复习教学应注入“现实人物”,猎取“时事新闻”,捕捉“青春歌曲”和热点文章,爱学生所爱,教师在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因材施教,与时俱进,充分备好每一节课,心中有学生,心中有语文人文味,可以围绕“中考指挥棒”来轻松安排每堂课,让每节复习课都有“源头活水”,而不是单纯枯燥的应试模拟。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也能轻松达到复习中考与提高人文素养两不误的目的。

一、注入“现实人物”,为语文基础复习课注入“精神兴奋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
示例:在复习“病句的辨析与纠正”这一环节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会按照教材与复习资料的模式“常见病句类型—解题技巧—近年中考出现的题型—学生做题”进行对号入座,照本宣科。而是先做个铺垫:以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来讲词语的运用、短语的判断、句子成分的划分主干等知识,把该记的文学基础知识变得灵动起来。接着第二课时,还是以学生的生活实例来展示生活中出现的病句,其中有诙谐幽默的语句,通过课堂的交流与轻松的分享,让学生在快乐无比的氛围中领悟了修改病句的要领。

二、猎取“时事新闻”,为语文文言文复习注入“学习调味剂”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学习调味剂”,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迁移切入感动中国的人物或相关的时事新闻等触动学生情感的励志故事,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孙权劝学》《伤仲永》中感受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从《木兰诗》中体会忠国与孝父的内涵,可以引导学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的相关事例,让学生学会结合课文内容来学以致用。

三、捕捉“青春歌曲”和热点文章,为语文作文复习课注入“鲜活素材”

目前,在中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鲜活”,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四、引用“训练体育”和“同学趣事”,让作文备考“就地取材”,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人在初三,身不由己。的确,中考是初三学生的主旋律,中考必考的体育课变成了魔鬼式的训练,在紧张而且各大科又挤满时间没空阅读涉猎其他文学作品时,我每周都会安排一节课或一节晚修时间给学生自己写随笔,写写自己在校备考时的心情,宣泄自己在运动场上进行魔鬼式训练的切身体会,诉诉自己在宿舍、在饭堂的所见所闻所感,或者倾诉自己与父母、师长与同学之间的误解,又或者是与朋友一起分享进步的快乐……没有一定的字数限制,也没有固定的框框条条,自己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注重写出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让学生放飞思想的翅膀,翱翔在梦想的天空中。
自然而然,写得多了,学生就不再把写作当作是一种负担,更不会觉得乏味,而是一事一得的心灵洗礼,从而在紧张的中考备考中找到一份释放苦闷又能赋予进取动力的晴空,这也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大朗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