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治国“以德治国”现实作用大纲

更新时间:2024-04-22 点赞:21328 浏览:95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道德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随着体制的转轨和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同志“以德治国”的提出,凸现了“德治”的作用,并使之成为与“法治”等要的治国方略,在现阶段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现实意义;道德;法律;以德治国
2095-3089(2013)20-00-0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体制的转轨和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同志科学总结古今中外国家兴亡废替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一“以德治国”的含义
以德治国”,包含两方面的意思:治国者须有德;治国必用德。
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实行以德治国,既符合国情又适应当前现实需要
纵观中国历史,被誉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最伟大、最辉煌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几个强大繁荣时期,都是同统治者在位时有一套比较完备的施“仁政”、行“德治”道德体系密不可分的。在成功地治理一个国家,道德方面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德治具有政治、经济和法律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和作用。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文化传承和道德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的精神支撑,使中华文明有别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始终没有中断,而且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亲合力的民族文化传承和道德精神。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正是根植于我们国家的历史传统、政治背景、文化传承、经济形态等因素并与之相适应的。同志“以德治国”重要思想,是站在世纪的历史高度,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经验基础上提出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治国方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领域,既要大力推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又要大力倡导以德治国,增强全社会的道德意识,从体制和思想道德两个方面标本兼治,实现党风、政风和民风的根本好转。要把道德作为人们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来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保证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状态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以赴谋发展。
三、借鉴历史,以古鉴今,学习和领会“以德治国”思想的重大理论,把握其精神实质,对于提高个人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以德治国”思想强调德教为先,教人以道德,以教塑造人格,有人认为,儒家“德治”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国家的治理、社会的安定,寄托在“圣人”、“贤人”、“君子”的身上,因此,儒家的“德治”,就是“人治”。对于这一点,我们应当作辩证的分析。其一,儒家的“德治”思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中,由于它是同专制的政治体制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它确实逃脱不了“人治”的案臼。因此,不论是“德治”也好,“法治”也好,都必然是也只能是同“人治”联系在一起的。那种认为只有中国古代的“德治”是“人治”,而中国古代的“法治”不是“人治”的思想是不正确的。其二,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的变迁,朝代的更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英雄,任何个人是不起决定作用的。
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在对待情、理、法的排序上有别于西方民族。我们的思维定式是:重情、达理、轻法。人们常说的“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规人”,一般的人也往往都是不知不觉地以情为出发点,去思考问题,评价是非,处理事情。道德恰恰是重情义,讲良心,以和风细雨般的劝导、说服和灌输,动人以情,晓人以理。所以,道德更容易被接受,更符合中国人的心理感觉和思维定式。要弘扬爱国主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
四、以德治国能发挥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和弥漏补缺的特殊优势,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性,德治不是政治统治方式,不单独从属于人治或法治。德治强调的是政治主体的自律。在人治条件下,德治就是倡导君主、官吏和民众自律;在法治条件下,德治就是强调公民公共事务管理者自律。
以什么来自律,或者说德的内容,是人治与法治条件下德治的区别所在。人治条件下的德,旨在维护君主利益优先于一切的社会秩序;法治条件下的德,旨在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社会秩序。
以自律这种方式维护社会秩序,前提是政治主体摘自:学年论文www.618jyw.com
要接受德,认为这个德有价值,用现代政治学概念,这个接受德,并以德来自律的状态,叫做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任何政治统治得以实现都必不可少的心理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德治国是必不可少的。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古代政治运作当中的德治思想和模式永远值得借鉴。因为通过政治主体认同政权的统治和治理,鼓励政治主体以道德自律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是人类政治运行的普遍法则。
道德修养和道德建设从来就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看重,并引以为一种武器。它作用于人,作用于人的思想精神和行为规范,因其内容广泛,涉及面广和植根深厚,而从来就无孔不入,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方面,并以社会要求和个人要求的历史和现实的标准来促进其完成。它或以理想信念、精神情操,或以襟怀气质、人格修养函盖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函盖于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因而力量巨大,时间绵长。这,无论以宗教形式促进道德修养、自我完善以稳定社会秩序的欧美可以证明;还是以性格磨砺实现个人完善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我们中华民族均可证明。
五、以德治国应以修身为基础,修身当以治国为己任,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要从每位公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入手
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在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中,继承、发展和丰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在集体主义原则下,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从而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同志讲的“以德治国”,就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通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从治国方略的高度来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强调法制建设不是排斥道德建设,强调道德建设也不是排斥法制建设,而是要使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有机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参考文献
唐国富;正确理解“以德治国”的内涵[N].安徽日报;2001年
、“理论的丰富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赵颖;加强道德建设推进“以德治国”[J].党政论坛;2001年03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