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看中以莫言现象看中学写作教学理由站

更新时间:2024-04-16 点赞:22158 浏览:9755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现象”一时成为热点。人们或从其文学创作解读其文学成就;或从其成为“世界读懂中国文学的一扇窗”解读其文学价值;或关注其作品所引发销售热潮,推敲其经济价值。这是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笔者只想从莫言获奖后的创作经验谈中,从微观层面来管窥其对于匡正中学写作教学“盲点”的意义。
“评价片面”的问题。莫言:“有人说,我是个没有思想只有感觉的作家,某种意义上是在批评我,但我觉得是在表扬我,我觉得小说就是从感觉出发,一个小说家在写作时,应该把他的全部感官调动起来,就是我要描写一个事物,我必须要调动我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让小说充满了声音、气味、画面、温度”,“作家的理性力量太强大后,他的感性力量势必会受到影响,而小说如果没有感觉,干巴巴的学生腔,小说应该像一条充满了人气的街一样,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和气味,各种各样的温度,仿佛置身其中,不这样,势必枯燥无味”。莫言的这番话,警醒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主题先行”有评价的局限性,写作教学中重“立意的深刻”,轻“感觉的真实”,无疑是对学生写作的一种误导,它会使学生为了迎合“主题鲜明”而以“模式化的作文”代替“真情实感”,甚至因为过于强调段落结构合理、修辞手法得当、语言华丽流畅等一些外在的标准,而忽视了丰富自我“语言的感受表达”“思考与想象”的内在能力。而日本的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恰恰更为凸显这些要求。例如,初中一年级“写作”内容有:“从身边生活及学习中发现课题,收集材料,并归纳成自己的见解;要明确自己想传达的事实、事情、主题、见解和心情;为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心情而选择恰当的材料。”作文评价是一个针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技巧以及情感和态度的总体评价。在作文评价中,不仅要照顾到评价对象在文本中体现出来的知识和能力、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察觉到评价对象的情感和态度。对于因侧重外在标准而引起学生作文写作模式化、机械化,造成学生写作文背范文的现象应引起重视。
“写作动机”的问题。莫言最初走上创作道路,奔的是功利的目标:吃饱饭,多吃几顿饺子,提干,不再遭别人白眼。同时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心理补偿。这些是他的写作动机,促使他多少年来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刻苦学习,大量阅读,笔耕不辍。但我们目前学生的写作状态是在房间里冥思苦想,无“写作动机”,更无“读者意识”,导致“无病”“无效写作”。美国1996年颁发的《国家语言艺术标准》总要求提出,学生要“为读者而写”、“为不同的目的而写”;英国母语课程大纲有关写作部分要求“学生应知道自己所写文章的目的,并学习给不同的读者写作”;日本写作教学界认为,具备写作动机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出于内在动机而写的文章,会更加真实感人。所以,在“命题”及写作环境的创设上,需要我们重视让学生主观与客观外界对象达到某种契合,注重情境的营造,生活的提炼,并且给予学生写作需要的动机激发。香港在实施全语文写作计划时,建立了内容广泛的母题库。母题分成九个范畴,分别是日常生活、科幻、科技、人物、文化、旅行探险、环境生态、创意写作、抒发情感和品德。个别范畴有超过十至二十个母题,让教师选择,供学生自由创作。这样教师每年挑选题目作全年计划时很方便,就不会选重复的母题,也不会单选一类的题材,保证了学生有不同范畴的写作训练。这种让学生有写作兴趣和动机的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贴近自我”的问题:莫言在瑞典颁奖典礼上说:“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新课标强调“作文要贴近生活”,孙绍振教授认为这里的指导思想出了问题,会因褊狭的理解而导致主体感觉的钝化,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贴近自己说”。必须贴近自我,贴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作文中,却是没有必要的,只有自己私有的、独享的、他人所没有的东西,才是值得你去写一写,去挖一挖的。不管这样的理论研究对教学实践到底有多大作用,但目前的写作教学确实忽视了个体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认知和评价,它包括对自己感知、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对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对自我身体状态的意识摘自:毕业论文摘要范文www.618jyw.com
。美国学者是这样认识写作价值的:写作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记忆、交流、组织和发展自己思想和信息的工具,它应该是一种享受。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独立地就自己感兴趣的和一些重要的题目进行写作,如可以用写日记、描写周围世界、描写个人经历、表达观念和信念等形式作为“为自己写作”的途径。同时,要求学生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作品。莫言说“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每个作家的初期写作多半是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开始的,写自己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物,甚至写自己。然后面临着怎么突破小我、小环境、小圈子,进入到更大的社会环境里、投入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里的问题。这些认识启发我们在写作中不仅要重视开掘学生“自我意识”的表达,更不能忽视培养学生从学会表达“自我”到表达“社会”的渐进写作过程的训练铺设。
“经验支架”的问题。莫言说:“我五年级后就去放牛,我从牛的眼睛里看到自己的倒影了,有时躺在草地看到天上的白云,听到鸟叫,听到周围青草生长的声音,大地发出的气味,各种各样的植物花草放出的气味,跟大自然亲密的接触,这种长时间的孤独的与动物在一起的状态,都让我,这些在当时看来,是一个孩子非常可怕的一种想法,但是当我变成一个作家后,这些小时候痛苦的经验变成了宝贵的创作资源和财富,直到现在依然动用的还是我二十岁前积累的生活资源。”这无疑启发我们,不要忽视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并给予“经验再创的支架”。在写作教学中,一方面,我们需要明确学生应该经验怎样的写作过程;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研究如何对学生经验写作过程进行有效支持。在这方面美国的过程教学法值得借鉴。美国的过程写作教学中学生要经历五个相关的阶段:预写作、拟稿、修改、校订和发表。在预写作阶段,作者通过头脑风暴和讨论活动,全力思考选择一个题目,并针对特定的读者形成自己的思想。一旦他们选定了题目并能解释题目,就可以开始“拟稿”了。这时他们会受到鼓励,努力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而无需估计表达形式或技术的好坏。初稿完成后,他们复读自己的文章,并根据老师和其他同伴的反馈准备修改。修改阶段的目的在于使文章尽可能有效地传递作者自己的思想。最后,作者为发表而校订标点、拼写和语法。而我们在日常作文教学中过多强调“模仿”,让学生借鉴好作文,背好词好句;强调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将学生的写作能力分解为一项一项的子技能,逐项进行训练,强调反复训练,以为这些子技能加起来就等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写作学习演变为机械的、毫无情趣的操作。我们的盲点在于未能从“教”的视角转向“学”的视角,从根本上给予学习者调动经验有效支持。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格式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