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手法《阳光下人们》象征手法运用

更新时间:2024-03-14 点赞:24338 浏览:10929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是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在桑格·卡纳法尼的经典作品《阳光下的人们》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使其具有特定的艺术效果。本文旨在分析象征手法在其文中的运用和作用。
关键词:《阳光下的人们》 桑格·卡纳法尼 象征手法

一、桑格·卡纳法尼简介

桑格·卡纳法尼,1936年出生在巴勒斯坦加沙市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他父亲是一名律师、爱国主义者,曾因为反对英国殖义者对巴勒斯坦的统治而被逮捕入狱。1948年5月,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年幼的桑格·卡纳法尼就随同家人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先后流亡到黎巴嫩和叙利亚。从此,他开始了艰苦的自食其力的生活,靠打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在困难的环境中,他依旧坚持学习。他中学毕业后,一边在大马士革大学学习,一边在巴勒斯坦难民营教书。50年代初,他参加了哈巴什领导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然后他就以手中的笔作为武器与敌人进行战斗,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1956年,他的第一部小说问世。同年他去科威特任教,在中学教授体育和绘画。在这一时期他接触到了许多马克思主义著作。1960年,他到了贝鲁特,在《安瓦尔报》担任编辑一职,写过许多政治文章,并在阿拉伯文坛名声鹊起。1963年,他根据载客温特的生活经历,写了中篇小说《阳光下的人们》,从此一鸣惊人。随后,他在《自由周刊》、《解放者》、《光明报》、《事件报》担任编辑工作。
桑格·卡纳法尼早在五十年代初就积极投身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为争取恢复自己民族的合法权利与犹太复国主义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的活动激起了敌人的恐惧与愤怒,1972年7月8日,格桑·卡纳法尼遭到了以色列恐怖分子的,享年三十六岁。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桑格·卡纳法尼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其中长篇小说8篇,短篇小说集20多部,剧本4部,此外还有许多政论文章、杂文、散文、随笔、文学评论等。
他的代表作:《阳光下的人们》、《给您留下什么》、《回归海法》、《乌姆·萨阿德》等。
短篇小说集有:《12床之死》、《背上的橙子树的土地》、《这不是我们的世界》、《关于男人和》。
剧本:《先知和帽子》。
他的作品大多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生活,因此普遍受到了人们的喜爱。1966年,他的作品《给您留下了什么》获得了黎巴嫩“作家之友”奖。1975年,亚非作家联合会追授他“荷花奖”。

二、《阳光下的人们》作品简介

1.作品内容简介

《阳光下的人们》是桑格·卡纳法尼于1963年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作品主要围绕三个巴勒斯坦难民艾布·盖斯、艾斯阿德、玛尔旺和汽车司机艾布·赫祖郎的故事而展开。这三个不同年龄却又遭受苦难的巴勒斯坦难民为了摆脱贫困,幻想能偷渡到所谓的黄金之国科威特,挣上一笔钱来改善家中的生活条件。由于没有离境护照和足够的路费,他们不得不在酷暑难耐的八月藏在一辆运水的闷罐车内偷越边境。由于车子在边防哨卡耽误了一些时间,最终三个人被活活闷死在水车的铁罐中。司机只好在黑夜将他们拖出去扔到沙漠里。

2.主要人物简介

艾布·盖斯是位老实忠厚的老汉,他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温顺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也有过十几棵粗大的橄榄树。战争爆发后,他被逐出家园,成了难民营中的一员。10多年来,他与妻子、儿子住在属于别人的半间屋内,靠着微薄的救济粮糊口。为了能使儿子盖斯上学,为了能够再买上一两颗橄榄树,为了能再盖一栋房子,他听信了曾去过科威特的朋友赛尔德的话,决定去科威特碰碰运气。
艾斯阿德是位精明的青年。他花了20第纳尔从约旦偷渡到伊拉克,可是中途被舌头丢了下去,后来被外国游客搭救。他也想去科威特,他听说在那挣钱特别容易。于是他向他叔叔借了50第纳尔的路费。但是叔叔借给他钱是希望他能早日与自己的女儿成家,然而他带着50第纳尔上路了。
玛尔旺是位天真、善良、有责任感的少年。他家中原有父母、一个哥哥、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全家人靠在科威特打工的哥哥每月寄来的一点钱勉强度日。后来哥哥在科威特结婚后就没再给家中寄过钱了,于是家里生活越来越困难。父亲为了求得自身安宁与妻子离婚,丢下5个孩子,去与一个残疾女子结婚;而原因是因为这个女人拥有一套三中专生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居室的房子。在这种情况下,年幼的玛尔旺不得不辍学,准备偷渡到科威特,担当起养家的重担。
艾布·赫祖郎是个光棍。他原本是位巴勒斯坦战士,可是在一次战斗中他不幸受伤,失去了生育能力,从此意志消沉,逃至科威特谋生,为有钱有权的谢赫开水车赚钱。但他远远不满足于这些,认为他还需要更多的钱,因此他还兼营偷渡并从中获取一定的好处。

三、《阳光下的人们》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在《阳光下的人们》一文中,作者运用了许多象征的手法。
文章中选取的三个偷渡客其实是老、青、少三代巴勒斯坦人的代表。他们无家可归,流落他乡,寄人篱下,生活一贫如洗;但是他们都怀揣着美好的梦想,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是就铤而走险试图偷渡去科威特,最后全都不幸闷死在水罐车内。在这里,桑格·卡纳法尼是想通过这三个人的命运隐射出许许多多巴勒斯坦难民的命运。
但是,当我们为这三个人悲惨命运所叹气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看到:艾布·盖斯只想着自己的家,艾斯阿德只想着自己未来的那些许诺,玛尔旺只想着养活自己的母亲和妹妹。他们在国家和民族遭受不幸时,只想着自己的个人利益。那么作者似乎是在用这三位主人公的命运告诉人们:那些没有自己国家的人们,他们最后的命运就是贫困、苦难甚至死亡。
运水车司机艾布·赫祖郎被小说作者赋予了双重的含义。首先,他为了个人的私利,将三个怀揣梦想的人带上了死亡之路。在最后,他还不忘把死者身上剩下的值钱的东西拿走。因此,他可以说是当时社会上冷漠无情的人的代表。其次,艾布·赫祖郎外表十分强壮,看似真汉子,但是外强中干。我们可以理解成他是当时巴勒斯坦领导机构和军队的象征,它们表面上存在,但是形同虚设,没有号召力与战斗力。边境检查站的工作人员成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他们自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丝毫不顾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巴勒斯坦难民的死活。因此,他们可以说是巴勒斯坦腐败的官僚阶层的化身。同时还可以将这些人理解为象征着其他的阿拉伯国家,他们对待巴勒斯坦的问题十分冷漠,不会将巴勒斯坦的问题当成自己国家的问题来对待。
作者除了赋予主人翁一定的象征意义外,在其他细节上也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作者将小说取名为《阳光下的人们》,本身就含有深刻的寓意。阳光是光明、温暖、美好的象征,在阳光下生活的人们也应该是幸福的;但是作者将这里的阳光定格在8月,此时的太阳处在一年中最毒、最辣的时刻,也正是这灼热的太阳葬送了三人的生命。在这里,桑格·卡纳法尼似乎在告诉我们:此时的巴勒斯坦正处于恶劣的环境中,人们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而这样的日子,有可能会置他们于死地。
文章中时不时会出现一只在高空中毫无目的飞翔着的孤独黑鸟。这只鸟我们可以理解成是在映射主人翁艾布·盖斯,也可以理解成是在映射当时的巴勒斯坦。在这只鸟出现时,艾布·盖斯已经准备偷渡出境了,对于这次偷渡,他心中却没有底气,不知结局会怎样,迷茫、孤独之情涌上心头。而当时的巴勒斯坦解放事业也处于低潮,人民处于极度绝望之中,正如那只鸟一样彷徨、无助。
在文章中老师萨利姆不断地重复“当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交汇时,形成一条大河,它名叫阿拉伯河,它从巴士拉上方不远处一直伸向……”,后面艾布·盖斯幻想这条河时说“一条很大的河,河面上行驶着装满椰枣的汽船,就像市中心一条车水马龙的街道”。其实,阿拉伯河最终是流向科威特。这里,桑格·卡纳法尼先埋下伏笔,以引起读者的兴趣。随后作者又描述了那条河上的美丽景色。这其实是在暗示人们对“科威特”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艾布·盖斯曾经是个巴勒斯坦庄园主,拥有10棵橄榄树,他也会经常回忆这10棵橄榄树,可以看出这10棵树在艾布·盖斯的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这里我们可以将这10棵树理解为是家园、祖国的象征。艾布·盖斯表面上是在怀念这10棵树,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情。但是,随后他的好朋友萨阿德告诉他“科威特没有树”,这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尽管科威特有丰富的物质资源,但是始终不会有家的感觉,于是更加凸显出巴勒斯坦人民对自己国家的怀念之情。
三位主人翁最后不幸死在了铁罐水车中。这个铁罐水车象征着当时环境对他们的束缚,“四面铁壁暗示着他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身躯更寓意着他们一无所有。”
最后司机发出“你们为什么不敲,你们为什么不敲?”的呐喊。这不仅仅是艾布·赫祖郎对三位逝者的呐喊,更是作者桑格·卡纳法尼本人对巴勒斯坦民众的呐喊,号召他们冲破现实的束缚参加斗争的呐喊。

四、象征手法在本文的作用

桑格·卡纳法尼将象征手法巧妙地运用于本文之中,成为了本文的特色之一。
这种象征的手法首先增强了文章的启迪性。它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思考,启迪读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其次,它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文章中的主人翁内心情感较为丰富,作者用象征的手法刻画了主人翁的内心情感,使得那些热烈、真挚、深厚的感情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桑格·卡纳法尼的中篇小说《阳光下的人们》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新颖的艺术手法得到了阿拉伯文学界的好评。小说随后被译成了多国文字,还被改编成了电影,直到今天它对阿拉伯世界还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注释:
周烈:《求生的哀歌——评析》,外国文学,2003年,第1期。
参考文献:
齐明敏,薛庆国等.阿拉伯文学选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薛庆国.阿拉伯文学大花园[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7.
[3]伊宏.阿拉伯文学简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4]仲跻昆.阿拉伯文学通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5]汉纳·法胡里著,郅溥源于:论文的基本格式www.618jyw.com
浩译,阿拉伯文学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6]罗林.求索的战士和《阳光下的人们》——纪念著名阿勒斯坦作家桑格·卡纳法尼逝世36年[J].语文学刊,2008,(6).
[7]刘登东.桑格·卡纳法尼及其《阳光下的人们》[J].重庆师院学报,1986,(1).
[8]周烈.求生的哀歌——《阳光下的人们》评析[J].外国文学,2003,(1).
(庞博 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 10008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