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革新精神培养

更新时间:2024-01-17 点赞:33983 浏览:1568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使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 教学
当今世界正日益受到新的科学技术的冲击,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造成信息量的剧增,这就要求未来的人才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更要具有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能力。怎样教育下一代学会学习,进而学会生存,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多次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相比的最大差异是:中国学生虽然能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但比美国学生缺乏创造力、实践能力。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每位有远见的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因为鱼总有吃完的时候,而一旦有了“渔”,就可以靠自己不断捕猎而继续生存下去。由此可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具有多么深远的意义。

1.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在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育观念已严重束缚了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主讲地位,有主动权,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学生处在被动位置,没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学内容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的,学生几乎没有自由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机会。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虽然也强调了学生要独立地解决问题,但问题总是由教师依据教科书的安排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而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的环节。同时,所要求学生解答的问题也总是清晰可辨的。往往是对刚刚学过的原理、定律、公式及法则的机械套用或反复强化,而且学生对问题的求解过程总是表现为求同的单向思维,所谓标准答案通常是唯一的、固定的,学生失去了独立选择和探索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严重束缚学生身心发展及创造力的发挥。另外,传统的教育观念中,由于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大脑视为被动的知识容器,强调学生背诵和记忆大量的书本知识,并注重以书本为内容的考试,这样无形中就容易形成片面的应试教育,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校、一个教师、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下。学校片面追升学率,只重视学生的学习,而忽视了思想教育;只重视学生学习的分数,而忽略了能力的发展。这就造成了教育发展的低效率,并严重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因此,我们应尽快改革只重知识传授,忽视知识创新;只重应付考试,忽视实践能力的教育体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2.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概括地说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以及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一个国家、一个同族,只有拥有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方有可能适应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1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创新源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教(传递)而得之的。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情况,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创新精神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置问题情境,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去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从问题开始,一步步展开学习。这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条件之一。

2.2 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探索的渠道,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源于:论文资料网www.618jyw.com
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成的,而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在探究和自主学习中,能够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如收集材料的技能,包括倾听、观察、发问、探索、澄清;组织材料的能力,包括对此异同、概括、评论、分类、体系化;传递信息的技能,如提问、讨论、制作图表、 写报告等等。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课外阅读、参与课外活动等来扩充知识、扩大视野,经受各种锻炼。

2.3 努力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创新要求有的环境和氛围,教师应以深沉持久的师爱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才能自由的思考、探究,提出理论的假设,无顾虑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地自主决策和实践,才有可能创新与超越。如果学生心理没有安全感,就会感到压力,时时处处小心翼翼,顾虑重重,一味地看老师的眼色行事,个人的聪明才智与都被窒息,只能表现出依赖性,怎可能有创新?

2.4 善于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

创新思维是经过发散思维——复合思维——发散思维等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能够是什么”,也能是说可供选择的还有什么。不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上,而是努力促使他们去探索“多”。教师在课堂提问、布置作业时,也应注意超出某些狭小的范围,涵盖思维和认识加工的不同层次和水平,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呈现多样化、丰富化。

2.5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要培养以自主、多样、探究为特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课堂教学要做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如采用“任务驱动”、竞赛激学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班级教学框架内,有机地融会集体教学、小组讨论、个别学习等方法,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只有适时又充分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及个别学习,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参与,达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再造中华民族的辉煌。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