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探究活动有趣展现,物理规律中心

更新时间:2024-02-18 点赞:31761 浏览:14596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只有当学生本身对学习发生深厚的兴趣时,才能使整个认识活动积极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物质创设物理情景,形成有价值的教学效应,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兴趣,由此来吸引并激励学生积极探索真理。

一、重视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

科学探究原指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的科学规律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都将科学探究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其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
例如,浮力是初中物理中学生学习感到困难的内容,学生都只知道水有浮力,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在讲授这一知识时,我都是以水为道具,尽可能地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验的设计、编排,亲自动手完成实验,亲眼观察实验现象,亲身经历新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从而组织、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素质、获得发展。比如,在进一步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时,我先提出问题: 物质所受的浮力是否仅与ρ液、V排有关?它跟物体的密度、质量(或物重)、形状以及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是否有关?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边学边实验探究上述问题。实验设计分成三组,一组研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质量的关系。另一组研究浮力与物体的形状的关系,还有一组研究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的关系。结果三组都设计出了可行的实验,第一组想到了以前做过的密度实验中用过的同体积的铁块、铝块(密度不同,质量不同)和水做实验,第二组想到了用橡皮泥和水做实验,因为橡皮泥可以将身改变形状,第三组想到了测量浮力的“排水法”,最后在三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得出了结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ρ液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与物体的密度、质量、形状及浸没后的深度等均无关。
探究性实验使学生感到新鲜、刺激,充分体现了自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二、加强物理课程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物理课程内容之一是物理概念及名称。它是客观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进行物理学习的基础。只有理解了物理概念,才能正确利用它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初中生由于年龄小,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纯物理概念理解能力较差,只能凭借生活、社会中的直观现象去感知。如水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物质,水中产生的物理现象也是大家所熟知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利用水所产生的物理现象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和归纳出物理概念,这样既教会了他们环环入扣的连续思维,又使他们觉得物理不是那么深奥,而是从实践中来的一门自然科学,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曹冲称象”的故事家喻户晓,曹冲的聪慧也被传为千古佳话,那么曹冲为什么借助水上的一只船就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呢?这只船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可能会想到了浮力,而且通过船期是浮在水面上,说明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由此引出浮力的定义: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力就叫做浮力,生活中不管是木船、还是铁船,不管是小木块还是大石块只要浸入液体中就会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再如,摘自:学士论文www.618jyw.com
会游泳的学生都知道,游泳时手和脚都是向后划水,而人却是向前运动的,人为什么不向后而是向前运动呢?教师此时可引导学生,人能向前运动,说明受到向前的力的作用,而这个力又来自哪里呢?假设手和脚不对水施加向后的力,人能不能向前进运动?最后归纳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理规律。由此,“为什么穿滑冰鞋的人用力推墙,自己反而会后退?”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重视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探究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

初中生在学完书本上的各个单元的新知识后,脑海中所储存的知识往往处于相互孤立、分散的状态,记忆、思维和理解也是孤立的,很难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综合性强的问题。而利用水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用它来作媒介,最恰当不过。利用水可以加强对知识的横向、纵向和逆向联系,理清知识的脉络,使知识聚点成线,聚线成面,聚面成体,形成知识网络体系,使学生不再孤立、片面地看问题,而能从各个角度、全方位的进行分析,使他们的综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逐步增强。
例如,教师可以设疑:“如何测某一规则金属的密度?要求用三种方法。”大多数学生容易想到两种方法,都是用天平质量m,只是测体积方法不同而已,一种用刻度尺测量金属的体积,另一种要借助水和量筒采用排水法测体积,最后用密度公式ρ=m/v求出该金属的密度。还有第三种呢?此时教师可适当点拨,学生就会悄然大悟,原来利用水产生的浮力也可以测密度,只不过这种方法是把天平换成了弹簧测力计,而阿基米德原理中的 V排当金属完全浸没在水中时也就是V金属,最终求出了金属密度的表达式ρ金属=ρ水G/(G-F)。这样,通过问题的探讨,不仅利用水把力学中的密度和浮力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使学生对力学规律及应用有了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形成相对完整的力学知识体系,而且拓宽了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当然,水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还远不止如此,以上几点只是笔者一些经验的概括。水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又由于它包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如力学中的浮力、压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光学中的反射和折射,热学中的物态变化和能量转化等,甚至与电学中的导体和绝缘体也有不可割舍的关系,所以水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导师”,是物理课堂最好的道具。

四、加快信息化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具体事例,让学生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物理课程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也为物理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物理教学,将改变学校课程资源的结构,为课程资源的优化提供动力。
我是通过幻灯投影片、挂图、录像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等常用的课程资源素材进行活动的,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创设物理课程的情境,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科学的热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和熏陶。对于多媒体课程资源,过去一般只是将其作为物理教学的辅助手段,而没有将其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认识。新课程的理念则认为,以上这些多媒体素材,不仅是物理教学的手段,更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责任编辑 罗 峰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