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互动基于教学环节,数学互动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28 点赞:5986 浏览:1914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义务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中小学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各学校都把开展互动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项目列入教研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如下教学环节: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启发智慧→运用实践。

一、激发兴趣

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变强迫学习为自主学习,变厌学、苦学、难学为爱学、乐学、好学。把对知识的渴望变成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们要用“激发兴趣”的教育模式,用“玩乐”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间的互动作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诱导学生兴趣的发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为创造情境教学埋下伏笔。
例如,在讲“正负数”时,可让学困生回答:站在原点,向右走4m记作:+4。然后紧接问:那么向左走4m,怎么记呢?学生回答后要给予一定的赞扬和激励,如:你回答得很不错,相信你是很优秀的等,让他们也能享受到赞美的喜悦,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建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式教学几乎成了所有教师出公开课或平时讲课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确实,良好的情境创设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发学生的情趣和意志,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精神的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使学生尽快兴奋起来,积极且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一旦被触发,他们自然会在逼真的情境中触景生情,见情动心。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手段、直观的教具,变换各种教学角色,把许多具体事物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尽量做到手、眼、口、耳并用,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作用,鼓励学生的动手动脑并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扩散性思维,帮助他们掌握求知创新的技巧。
例如,教师活动: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搭建正方形,问搭建1个、2 个、3个、4个、及n个这样的正方形各需要多少根火柴?学生活动:学生分4人小组共同搭建,观察、讨论、探索、猜想、交流所需火柴根数,回答n个正方形所需火柴数时答案有3n+1,4+3(n-1),4n-(n-1)等。

三、启发智慧

数学科目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科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可以使人变得越来越聪明的科源于:论文摘要怎么写www.618jyw.com
目。开启数学的智慧光芒,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和策略!经实践证明无论记忆多少数学公式、定义,对于开启数学智慧来说,并没有实质性作用,偶尔还对解答数学题有些约束。创设情境是开启智慧的先机,既学了情境教学又能开启智慧,这正是所谓的一箭双雕,符合数学教学的原则。但学生还须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归纳出规则、方法要能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培养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能力。
例如,教师提问:你们认识分数吗?你们能说出几个分数吗?话音刚落,很多学生举手,几位学生分别说出3125、1122、1124、6127等分数,教师随机板书几个分数。教师又问:哪位同学说说分数的意义,你能说说这些分数表示什么吗?谁先说说1122表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又出示一个正方形、8个苹果的图片等,让学生说1122、1124的意义,学生都能正确地说明这些分数的含义。
这样循序渐进,来启发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的思考。特别是新课程实施到一定阶段后,广大教师越来越认同智慧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四、实践运用

在新课程理念强调下,数学教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计算演练,而是将知识与实践融为一体,尽量做到学以致用。学生只有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中才乐于自主学习,才易于探究学习,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兴趣。通过创设活动情境、问题设计等,提供给学生丰富的、现实的、极具竞争性的感性材料与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参与多层面的交流,积极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同时在情境的多样化中又减轻了学习过程中的疲劳。
实践运用可以以学生的生活、学生朝夕相处的校园为背景。在学生参与开放式的设计中,可以大胆地构想,巧妙地创意,自由地展示,即使数学基础不很好的学生都在此时找到了自信。通过实践运用,又经历了如何学习、如何运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真切地领略到做数学的美妙。
总之,如果我们能把学术功底、教学的技巧和师生互动三者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渐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变得更加完美,我们的教育也就是成功的。换言之,只有用心灵交融这把钥匙,才能打开教学互动这把锁。“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南京市浦口区汤泉中学周伦华1.导入新课
师:对于如图1的电路,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图1
学生:①改变电源的电压;②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然后改变电路中的电阻大小。
师:实验验证,观察灯的亮度的变化。问: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
生:电路中的电流时大时小。
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师: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们猜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并说出你猜想的的依据。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
学生联系已学内容以及刚才的实验现象,猜想:①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的大小有关,电压越大,电流可能越大,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②电流大小与导体的电阻大小可能有关,电阻越大,电流可能越小,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
根据猜想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两者有关。
师:它们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对于物理问题,不能仅靠猜想,还要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来检验猜想是否正确。为了验证大家的猜想,应怎样设计实验呢?
3.探究方法
师:既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导体的电阻均存在一定的关系,那么我们在探究I与U、R关系的过程中应采用什么方法呢?生:学生激烈讨论,明确本问题的研究方法:必须设法控制其中一个量不变,才能研究另外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即控制变量法。
师:具体怎么做呢?
生:本实验必须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保持R不变(确定应该用定值电阻而不用灯泡),研究I与U的关系;第二步,保持U不变,研究I与R的关系。对于第一步,改变U(用电压表测),观察I(用电流表测量),且电压的调节可通过改变电池节数来实现(阻值为R的电阻直接接在电源两端),或者通过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移动变阻器滑片来实现。
4.设计方案
师:同学们已经确定了科学的探究方法,根据你们所采用的方法,需要做哪些准备?又如何来设计实验呢?大家可以相互讨论、交流,找出最佳方案。
……
师:在探究I与U的关系时,应控制R不变,那么,你们是如何改变U的呢?(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1:我认为可以通过改变串联电池组中电池的个数来实现。
学生2:我认为可以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通过改变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
师: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导体两端电压是一个好方法。与上述方法相比,有什么优点呢?
生:它除了可以改变电阻两端电压外,还可以观察到电压连续变化的过程,同时还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师:那么如何来控制U不变,探究I与R的关系呢?
生:必须准备几个阻值不同的电阻先后接入电路,同时观察电流表的示数,看I如何变化。
……
图2生:必须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来使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
师:很好!由此可见滑动变阻器在我们这个实验中的重要性。根据大家的分析,我们该设计怎样的实验电路呢?
……
师:根据同学们的分析、汇报,我把大家的实验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总结,我们的实验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第二步:……此时,观察导体中电流I的变化情况,从而找到I随R的变化关系。
5.分组合作,深入探究
在此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流,自我调节,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和一个思维活跃、鼓励创新的环境。
6.交流成果,总结规律
(1)学生汇报。实验完毕后,分别推出代表汇报实验的数据.
下面是两组学生的实验记录和结论(出示投影)。
表1:R=10Ω表2:U=3V
实验次数12U/V12I/A①121120。1②122120。2③123120。3实验次数12R/Ω12I/A①125120。6②1210120。3③1215120。2
(2)讨论得到结论。从表1知,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从表2知,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我们用了几十分钟研究得出了这个电学规律,然而这一规律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827年用实验方法研究得出的,为了纪念他的伟大发现,这一规律被命名为欧姆定律。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象,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正比、反比。
7.体会与收获
师:实验过程中细节的讨论: 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两次实验时,滑动变阻器各起什么作用?
生: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中,滑动变阻器是调节定值电阻两端电压成倍数变化的;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实验中,滑动变阻器是控制不同电阻两端电压保持不源于:毕业设计论文www.618jyw.com
变的。
师:回答的很好!那么,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有没有走过弯路,影响实验结果?实验后有没有新的发现呢?你们有什么新的体会呢?
……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这一物理研究方法。探究过程中,通过自行设计、自己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分别概括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以及两条结论的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增强了主体参与意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